众所周知,古人读书刻苦,什么悬梁刺股都是那时候传出来的,可是古代人的眼睛难道不会近视的吗?会,不过小编想古人患近视眼的概率肯定没有我们现在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不用像我们一样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看,而且他们没有游戏机,不用担心孩子在网吧里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出来,再说那时的学生读的书没有现在的学生多,以前只有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
当然也一定是会近视眼的存在,可是古代并没有眼镜,那他们近视了怎么办,是怎么读书的呢?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欧阳修也曾在《读书》说:“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可见,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是近视眼了,只不过当时他们并不懂得近视是怎么一回事,只当是把眼睛熬坏了。
古人认为纠正视力的最好办法是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刘禹锡建议减少阅读以保护和恢复视力,他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提出:“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因为古人认为眼睛之所以会被熬坏,原因就是用眼过多,就是在说要让眼睛休息,存点眼力。这个说法是不是也挺新鲜的!
再就是老少咸宜的方法: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将水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其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方法是不错的。
古人还通过医药手段,如通过针灸、服药来恢复视力。而最常见的就是针灸,用针刺激眼部穴位,使眼部血液循环,从而视力变好。也有人用熟地、*连、菊花、决明子、没药等等对眼睛有益的药材,敲打到它烂了,然后敷在眼上,同样也是可以刺激眼部血液流通。
当然,在眼镜之前,中国人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这一样是不错的方法,通过把自己放大来阅读,从而减轻眼镜压力。古人有这么多办法对抗近视,看完是不是长知识了呢。而且小编认为古代人看书眼睛与纸张有较远的距离,也没有手机电脑可玩,所以基本能做到劳逸结合,即使近视也是一种轻度或中度近视,不像现在的学生,整日面对课本,连小学生都早早的戴上厚厚的眼镜了。所以,我们要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眼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