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
时至今日,在全国22个省份万余名医务人员和重症专家相守偕行、全城百姓的积极配合下,上海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从形势严峻复杂,到社会面清零,饱含着一个个同心守“沪”的奋斗故事,尤其是在一副副护目镜+近视眼镜的背后,是她们战胜疫情坚定的眼!
援沪手记1:新眼镜的背后
4月2日,浙江省卫健委组建了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赶赴上海,其中有84名专职血透护士,我便是其中之一。
工作第五天,我们其中一名队员眼镜坏了,此时所有店面都是关闭的,而她又是高度近视,没有眼镜,等于摸瞎。医院眼科戴主任得知消息,通过私人关系帮忙配了一副新的眼镜,并垫付了所有费用,同时还一再嘱咐沈波医生:一定要照顾好浙江医疗队的队员们。
当晚11时30分,医院,将一副崭新的眼镜送上了我们回酒店的大巴车,交给我们的队员。
我们事后才知道,在这副眼镜背后,还有另一个故事:上海枫林街道的民警得知情况后,把所有能用的人员都调动起来,翻查了街道所有眼镜店老板的电话,终于协调了一位老师傅在小区门口等待送眼镜过去维修。后来,知晓戴主任已解决问题,才赶紧联系老师傅回家,并深深致谢。
收到新眼镜的队员已非常感动,听到这两个故事后,更是泪眼婆娑。
援沪手记2:眼镜抢修行动
作为北苑驻校核酸检测领队,医院护士长蔡锐菊佩戴的眼镜有一次不慎损坏。没有眼镜,就会影响采样工作。正在她焦急万分之时,一场由校内、校外师生空中接力的“眼镜抢修行动”已经开启。
上健医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延飞,立刻联系了眼视光技术专业的陆俊杰老师。正封闭在小区的陆老师马上组织级在校内的学生杨佳龙、解明佳、张捷、刘健洋,进入学校眼视光技术实训中心。
在这位“上海市首席技师”一步步远程指导下,学生们根据医生提供的镜片参数现场打磨制片,利用实验室内现有的材料,配好了一副眼镜。蔡锐菊收到这副特殊时期以特殊方式加工出来的眼镜非常感动,戴上新眼镜后又能上岗为师生做核酸了。
援沪手记3:模糊的视线,坚定的眼
4月15日,医院响应国家卫健委组建支援上海医疗队的号召,医院领导的嘱托,踏上了支援上海抗疫之行。
每天上班,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心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进入方舱,穿好防护服是第一步,而这一步往往要花费近二三十分钟时间。这么一套准备工作完毕,一天的工作才真正开始。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采核酸、量体温、消*等。工作看起来很普通,但却是后续救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每一位队员都会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严格按照流程做好每一个环节,力求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确保病人们能够早日康复出院。
工作期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我的眼镜镜片经常是模糊的。六七个小时不吃饭、不上厕所,不能喝一口水……也是我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为了避免上厕所,我们不敢多吃东西,也不敢多喝水。
在这场战役中,虽然防护服使我们的行动变得笨拙,面屏让我们视线不在清晰,口罩影响我们的呼吸,并在脸上留下一道道的勒痕。但是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一切都在好转!我们即将迎来上海的真正春天。
他们并不是刀剑不入的战士,疲惫的身躯中,护目镜里的眼镜被雾气笼罩,汗水导致镜托滑落,看似小的细节却成为他们说不出的痛。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不少近视医护工作者的眼镜经历了开水烫、酒精和消*液浸泡,以及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的清洗,鼻托摇摇欲坠,镜片也花了。更令人担忧的是,戴眼镜的人都会有下意识的小动作比如:时不时想扶一下眼镜,但这些完全不可以!很可能无意识的一个小动作,就会让所有的防护措施前功尽弃……
为感谢疫情期间坚定守“沪”、负重前行的白衣天使们,同时也为了帮助更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行重回清晰视界,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与工作,医院眼科联合太学眼科集团启动了主题为“致敬抗疫战士——共抗疫,同守‘沪’”公益活动,提供20个免费近视激光手术名额;为全国医护、疾控中心工作者等,提供个5折手术名额;为全国抗疫志愿者,提供个6.8折手术名额。
针对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子女,医院眼科也分别设置了元代金券、元代金券等不同金额的优惠券(仅适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为他们还原清晰视界。
针对目前仍在上海抗疫一线治疗的或者正在接受隔离且成功报名的医护人员,医院眼科表示:名额将为他们进行无条件保留,等待英雄平安归来后再做进一步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