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B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左端示数.0cm对齐,右端示数为.0cm对齐,长高了.0cm﹣.0cm=5.0cm。故选:B。
2A
A、以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窗外的楼房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以远处的高山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1)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v甲=S甲/t甲=2.4m/6s=0.4m/s;
乙的速度v乙=S乙/t乙=3.6m/6s=0.6m/s,
故v乙>v甲;
(2)因为是相向而行,所以有v甲t+v乙t=20m﹣10m或v乙t+v甲t=20m+10m,
代入数值可得:0.4m/s×t+0.6m/s×t=20m﹣10m或0.6m/s×t+0.4m/s×t=20m+10m,
解得t=10s或t=30s。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C
A、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为:v1=S1/t1=40m/20s=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40m=40m,
其速度为v2=S2/t2=40m/10s=4m/s。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整个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S/t=80m/40s=2m/s,故C正确;
D、由图象知,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其速度为0,故D错误;故选:C。
5C
A、该实验中,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小球的振动频率小于音叉的振动频率,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小球会跳动,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跳动,便于观察,故D错误。故选:C。
6A
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蟋蟀响度不同,则需要音调和音色相同,A图中蟋蟀品种1与房间内蟋蟀声的波形、频率相同,则它们的音色、音调相同,故A符合题意。故选:A。
7B
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蝙蝠的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A、从物理学角度说,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速度既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又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正确;
C、不同发声体可以发出相同的音调和响度,但由于材质和构造的区别,音色可能是不同的。故C错误;
D、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传递能量,应用超声波清洗物体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故D正确。故选:C。
9A
(1)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酒精,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2)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综合分析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故选:A。
10A
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即先熔化后凝固。故选:A。
11D
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将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故选:D。
12B
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
B、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在其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故B正确;
C、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
13C
“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小溪底部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出后,发生了折射,然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看到的小溪的底部是变浅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故C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即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A
(1)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60°,故A正确、B错;
(2)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60°=30°,故C错误;
(3)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故D错误。故选:A。
15C
因为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AB错误;
因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物距与像距相等,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16C
由于大气层的存在太阳光会发生折射,我们会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则有大气层时,我们会早看到日出,晚看到日落;如果没有这层大气,则会晚看到日出,早看到日落,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C
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植物之所以反射绿光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绿光,即绿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故选:C。
18C
利用会聚太阳光法测焦距时,要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白纸(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白纸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可得凸透镜的焦距。可见ABD错、C正确。故选:C。
19C
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射入车内的光线经矿泉水瓶折射后集中于它的焦点上,时间一长正好使放置于此处的物品起火。故选:C。
20B
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20cm,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物距u=3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正确;
C、当物距u=8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5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故选:B。
21B
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所以,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甲、丁。故选:B。
22D
A、望远镜的物镜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显微镜的物镜是为了使得载物片上的物体成一个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的目的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故D正确;故选:D。
23A
A、一块橡皮被用掉了一半,物体所含物质的减少,橡皮的质量会减少,故A符合题意;
B、实心球从空中落到地面,位置改变,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根直铁丝被弯成弧形形状发生变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试管中固态的萘熔化成为液态状态发生变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质量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B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则由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g,
可得:ρ×80cm3+m杯=g,﹣﹣﹣﹣﹣﹣﹣﹣②
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密度:ρ=1g/cm3,故CD错误;
将ρ=1g/cm3代入①解得m杯=20g,故A错误;
(2)当液体的体积V3=40cm3,则液体的质量:m3=ρ×V3=1g/cm3×40cm3=40g,故B正确。故选:B。
25C
(1)根据测密度的原理,我们要测出金属块的密度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①金属块的质量;②金属块的体积。
(2)为了避免金属块上沾水,导致所测质量偏大,而且可能使天平因受潮而生锈,
故我们实验第1步: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
采用排水测体积,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然后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水的体积;
两次体积之差即为金属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综上所述: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①③⑤⑥。故选:C。
26C
A、由图象可知,在4℃时水的密度是最大的;故A错误;
B、由图象知在4~10℃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体积越大,故在4℃以上,水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故B错误;
C、由图知在0~4℃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大,体积越小,故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故C正确;
D、由图知从A到E,湖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故D错误。故选:C。
27C
木星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木星的引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F1=F2,故C正确。故选:C。
28C
因为物重G=5N,所以A弹簧测力计受到向右5N的拉力,静止,向左受的拉力也是5N,示数也为5N;
同理,B测力计两端受的力都是5N,示数也为5N。故选:C。
29B
A、任何物体都有重心,故A错误;
B、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以物体之外,比如均匀的圆环,重心在环外。故B正确;
C、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圆环、空心球它们的重心在中间的空心部位上,所以质地均匀的木球的中心挖去后,重心仍在其球心处,故C错误;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点,而物体受到的力并非都作用在重心上,故D错误。故选:B。
30B
由题意知,原来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弹簧也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A、若木块突然压缩弹簧,说明小车在突然减速,而木块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才会压缩弹簧,故A错误;
B、若木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说明木块向左运动或有向左运动的趋势,则这种情况是由于小车突然加速,而木块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造成木块向左运动或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故B正确;
C、木块、弹簧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只受重力和支持力,若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则说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小车可能加速,也可能减速,故C错误;
D、若小车运动状态虽然改变(即做变速运动),但木块与小车之间只是产生了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并未发生相对运动,此时弹簧不会发生形变,小车却并不是做匀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B。
31B
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所以B受力是平衡的,即:B端的力大小为6N;
又因为弹簧秤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弹簧秤受力是平衡的,B端受到的拉力是6N,虽然A的重力是10N,但为了和B端受力平衡,A端绳受的力是6N,而弹簧秤的合力为零,弹簧秤的示数是钩上的拉力或是一端受到的力,所以示数为6N;故选:B。
32A
A、由题知,甲、乙、丙都保持静止;以丙为研究对象,丙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乙对丙没有摩擦力,故A错误;
B、以乙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上乙受到向右的拉力,则甲对乙一定有向左的摩擦力,乙才能静止,则甲对乙摩擦力f=F=5N,故B正确;
CD、将甲、乙、丙三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由题意知,向右的拉力F与桌面对甲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相互平衡,所以桌面对甲的摩擦力f′=F=5N,又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桌面受到的摩擦力也为5N,故CD正确。故选:A。
33B
A、通过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A错误;
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这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B正确;
CD、比较甲、乙的实验知,受力面积相同时,甲中压力较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比较乙、丙的实验知,压力相同时,乙中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较明显;
蚊子尖尖的口器可以插入皮肤吸吮血液,是通过减少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是利用乙丙实验实验结论,故C错误;
交通管理部门通过限载来控制货车对路面压强的大小,是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利用了甲乙的实验结论,D错误。故选:B。
34C
上层液体所产生的压强:
p上=ρ1gh1=0.8ρgh;
下层液体所产生的压强:
p下=ρ2gh2=ρg×2h=2ρgh;
因烧杯是柱形容器,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
p底=p上+p下=0.8ρgh+2ρgh=2.8ρgh。故选:C。
35D
当把装满水的瓶放入盆景的水中时,由于大气压作用在盆景中的水面上,所以水不会从瓶中流出来;当盆景中的水由于蒸发和盆景的吸收,水面下降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内,瓶内的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由于重力作用水会流出,一旦瓶口再次被水淹没,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与水的压强之和,瓶中的水又停止外流,如此反复,使水不会全部流出而能保留在瓶中。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6B
气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从管的一端吹气时,粗细两管中的空气流量是相同的,粗管中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细管中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则A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B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小,所以会造成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故选:B。
37D
A、实验甲、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N、2.8N,
由F浮=G﹣F拉可得,
F浮=ρ盐水gV排,
物体A全部浸没,所以V排等于V物,则:
ρ盐水gV排=G﹣F拉,
V排=V物=(G—F拉)/ρ水g,
将ρ盐水=1.2×kg/m3、G=4N、F拉=2.8N代入上式可得:
V排=V物=1×10﹣4m3,
物体A的质量m=G/g=4N/(10N/Kg)=0.4kg,
物体A的密度ρ=m/V物=0.4Kg/(1×10-4m3)=4×kg/m3,故A错误;
B、物体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水=ρ水gV排=1×kg/m3×10N/kg×1×10﹣4m3=1N,
在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F=G﹣F浮水=4N﹣1N=3N,故B错误;
C、在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丙拉=2.8N,在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F=3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3N﹣2.8N=0.2N,
故C错误;
D、由甲、丙,F浮盐水=G﹣F丙拉=4N﹣2.8N=1.2N,根据实验丁中物体A对烧杯底部的压力等于支持力,F支=G﹣F浮﹣F丁拉=4N﹣1.2N﹣2.5N=0.3N,容器底部也受到盐水对它的压力,故压力大于0.3N,故D正确。故选:D。
38C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甲=G甲排,F浮乙=G乙排,
已知甲、乙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所以F浮甲=F浮乙。故选:C。
39C
(1)由图可知,A漂浮,B悬浮,则V排A<VA,V排B=VB,
由于A与B体积相同,则:V排A<V排B;
根据F浮=ρgV排可知:F浮A<F浮B;故A错误;
(2)放入水中静止后,B悬浮,C沉底,
根据浮沉条件可知:F浮B=GB,F浮C<GC;
已知B、C质量相等,则:GB=GC;
所以,F浮B>F浮C,
由于F浮A<F浮B;F浮B>F浮C。
所以,B物体所受浮力一定是最大的,A、C的浮力大小关系无法比较,故B错误,C正确;
(3)根据浮力产生原因可知:
F浮A=FA下﹣FA上,F浮B=FB下﹣FB上,
由图可知:FA上=0,FB上>0,
所以,FA下=F浮A,FB下=F浮B+FB上,
由(1)中可知:F浮A<F浮B;
则:FB下>FA下,即B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大,故D错误。故选:C。
40B
两个物体受到的力都是F,通过的距离都是s,根据W=Fs可以判断两个力做功相等,即W1=W2。故选:B。
41D
42D
43C
44A
45D
46B
47C
48D
49D
50B
51D
52C
53D
54C
55C
56D
57D
58B
59A
60D
61C
62B
63D
64C
65C
66C
67B
68D
69D
70C
71C
72D
73B
74D
75D
76B
77B
78D
79D
80A
81C
82C
83B
84B
85C
86D
87A
88ABC
89ABD
90BC
91AC
92ABC
93ABD
94ABC
95BC
96ABC
97AC
98CD
99BC
CD
ABD
AC
BCD
CD
BC
BD
BC
AC
AD
xiangm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