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不会表达看不清楚东西的感受,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很多家长首次发现孩子近视,已经有两三百度甚至更高的度数。
其实孩子近视前是有征兆的
如果发现孩子
看东西眯眼、频繁眨眼
看东西过近、经常揉眼睛
歪头视物、皱眉、拉扯眼角等等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并及时检查
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早预防
新生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也称之为“远视储备”。儿童青少年时期,眼睛快速发育,一旦近距离用眼时间变长、负荷变重,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远视储备”的过早消耗,最终导致近视等问题出现。
应尽早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更好地了解眼屈光状态的发展趋势。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防止近视的发生。
早发现
家长平时需观察孩子的用眼状态,一旦发现近视的征兆,应尽快医院检查,根据孩子眼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如果已经出现近视,就要努力把近视的危害降到最低。儿童还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期,这期间内发现的近视,绝大多数会有度数加深。因此,监控孩子近视进展的情况,以及延缓近视加深的速度,就非常重要。同时,应该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包括儿童的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情况等。
早干预
孩子出现近视症状时,需要判断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医院进行散瞳验光。如果确定是假性近视,要监督孩子正确用眼,采取适当措施,尽早恢复正常视力。如果孩子确诊为真性近视,就要遵医嘱佩戴眼镜。孩子验配框架眼镜后,医院进行复查,跟踪视力的发育情况,根据医嘱进行调整。
为什么要进行散瞳验光?
要想了解患者眼球真正的屈光状态,就需要眼球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检查,但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特别强,不散瞳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的度数变化很大,无法准确验光,所以在验光检查时就需要散瞳,放松调节睫状肌,再进行检查,从而帮助医生掌握患者准确的屈光状态。
散瞳本身不会伤害眼睛,散瞳是为了把眼睛真实的屈光状态表现出来,这样验出的度数才更加准确。而散瞳所谓的危害,例如散瞳期间可有暂时性怕光,视近物模糊现象,等药效过了,调节恢复了,这个现象就消失了。
近视不只是看不清那么“简单”
有的家长可能抱着“近视了就配眼镜,等到成年以后做近视手术就可以了“这样的态度。其实,随着孩子身体发育,出现近视后不加以干预,度数的增长几乎不可避免,而且速度很快。做一个简单的推算,一个10岁的孩子近视度,即使在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以每年50度的速度增长,到18岁屈光度相对稳定时,也将达到度的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的危害不可忽视
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大于度。随着近视度数越高眼轴拉得越长,眼轴拉长的过程就像“吹气球”,气球越吹越大,气球壁必然就会变薄,从而引起诸多并发症。比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建议高度近视者每年进行常规眼底检查或按医生要求定期检查。
近视度数通常在18周岁后趋于稳定,这时候,不想戴镜可以考虑近视手术进行矫正。但近视手术对眼部条件有所要求,近视度数越高,对近视手术的选择性也可能会小一些。
现在不少专业、行业都对视力有一定要求,如果孩子过早发展为高度近视,成年后很可能受限于眼部条件,无法接受激光矫正,或者是近视度数的要求等,甚至影响到升学、就业。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