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艺术家真的是想出了一个很不错的点子。可见,每一代人都在拼命地让画画这件事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但只有像莫奈这样把绘画送到一个更高境界的人,才会进入艺术史流传下来。
木果:
你好啊!
你还记得昨天晚上看过的晚霞吗?天上的云好像是被小朋友胡乱涂抹过的画。那时候,风已经停了,可是它把走过的痕迹留在了云上。
我们看不见风,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它会冲撞到我们的头发上、衣裙上,也让世间万物随着它颤动。如果你想不起来那种感受,看看咱们今天要聊的这幅画《撑阳伞的女人》。
已经是多年前的画了,那闪闪发亮的阳光和热烈的风还是扑面而来。我们看不到太阳,可是这幅画明亮的色彩和撑阳伞的女人身前投下的浓重阴影,让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烈日照在后背那种暖洋洋的感觉;我们看不到风,可是画家的每一个凌乱的笔触都好像是一阵风,这个女人好像也要随风飘走一样,她有一点悲伤地望着画面之外,让我们产生一种想要抓住她的心情。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努力看,怎么也看不清她的脸?因为她的脸和身体的大部分都藏在阴影里,一般艺术家可不会这样做。实际上,如果你有幸能看到原画,凑近了去看的话,可能更加看不清。看这位画家的画,要退后三米,原本模糊的一切竟然会清晰起来——是你的大脑在自动组合那些色块,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是的,你的大脑就是这么神奇!
这幅画的的作者就是克洛德·莫奈。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莫奈可能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他那些画让我们理解了一个难懂的中国成语:“流光溢彩”。
如果说以前的人在用颜料表现光,在莫奈的世界里,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有温度的、流动的光。
睡莲
睡莲
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吗?听听莫奈自己怎么说:“当你外出绘画时,请忘了眼前的一切事物,树木,房屋、田地和其他对象。设想一下,这边是一个绿色的方形,这边是粉红色的长方形和*色的长条,按照你看的色彩和形状,完完全全描绘出来。”
我们上一次谈论过的马奈画过莫奈。是莫奈带着妻子在船上作画的场景。莫奈他一直都在鼓励他的伙伴们走出画室,到室外来写生。
马奈绘《克劳德·莫奈在水上画室作画》
在莫奈之前,人们常常只在画室作画,习惯性地认为草地永远是绿色的、天空永远是蓝色的、干草垛永远是*色。可是莫奈发现,绿色的草地有时在夕阳下会闪烁着红光,蓝色的衣服有时也会被橘红色的阳光吞没,这些色彩变化都是在光线作用下发生的。
包括这幅《撑阳伞的女人》,粗略一看她穿着白色的长裙,可是我们能从裙子上看到晴空的蓝、野花的红给裙子带来的变化,阳光将它们映照在裙子上,莫奈是在白色裙子上添上了淡蓝和粉红的笔触。
《catart》版《撑阳伞的女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你这样大的小孩,千万不要在积累足够多的感受之前被家长送去学太多知识,人们观察世界的时候非常容易受固有观念的影响。莫奈一生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打破惯性去寻找纯粹的感受。他说他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瞎子,突然有一天恢复了视力,这样他才能够在完全不了解眼前景色的情况下描绘它们。
莫奈注意到落在事物和人身上的光线是飘忽不定,瞬息万变的,最能说明他的想法的其实一堆干草。他在一天不同的时刻无数次地画自己家附近的干草垛,一旦发现光线变化,就迅速转移到另外一副。所以,莫奈常常不愿出售自己系列画中的某一幅,他总是想整体展示自己的系列油画,他希望人们体会到他一直在寻找的“瞬间”。
看过这些草垛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之下不同的样貌,你会觉得他就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着客观真实,而那种真实又是同他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印象——当时的评论家讽刺莫奈和他持同样想法的艺术家只是画下印象,谁知竟然发展成为艺术史上最红的印象派。
莫奈《印象日出》是印象派的代表作。
你也许还会问:“我看到的草地和干草堆为什么没有这么鲜艳?”这正是莫奈的发明。以前的艺术家是把不同颜色调在一起得出它们想要的颜色,可是颜色调在一起就会变暗,就无法表现出莫奈想要表现的那种明亮的光,他于是把原本要调在一起的颜色用很小很小的笔触并列画在一起。所以,在看莫奈的画的时候你可以稍微自豪一下,必须要有你大脑的加入才能完成观看,当你与画面保持一定距离,这些小笔触就会模糊不清,而你的头脑会把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
有时候是生活教会我们理解艺术,但也有很多时候,是艺术家在带着我们开启另外一种观察自然的方式。
与此同时,印象派也记录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莫奈生活的时代,正是城市开始兴起的初期,大量的工人来到巴黎做工,莫奈和他同时代的艺术家的画,大部分是描绘巴黎市内或周围的地方,比如莫奈深情描绘的火车站,现在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却被他以那样诗意的方式留存下来:火车随着冉冉升起的蒸汽和烟雾驶入车站。
当人们开始富裕,便开始到公园野餐,或者乘坐火车出去度假,莫奈等人留下的对城市最初的描述,从那以后便成为城市富裕人群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人都爱莫奈,他画下的正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和盼望。下一次我们继续欣赏这些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城市风光,那是“大城市”的童年时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