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一名屈光手术医生,我的兴趣和爱好就是角膜屈光手术。因此,我能够用我的热情去做我的专业。激光是我的武器,我的敌人是屈光不正,也就是近视,远视以及散光。
我经常会给患者做科普,介绍近视手术并不是那么可怕,希望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让那些渴望摘掉眼镜,摆脱眼镜或者隐形眼镜束缚的近视患者了解这个手术,理性认知这个手术,减少对近视手术的恐惧以及对近视手术的误解,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个手术。
对于希望摘掉眼镜,恢复清晰视力的近视人群来说,屈光手术绝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至少对于符合适应证的近视患者来说,相比较厚重的框架眼镜,需要每天摘卸的隐形眼镜来说,确实是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近视的方法。
但是这个世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唱反调。他们认为这种技术不成熟,有问题,会导致并发症,以及认为近视手术是商业和医学的阴谋,否定近视手术。
当然,有人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再好的人也有阴暗面,再坏的人也有良心发现的地方。再好吃的饭也会有人不喜欢吃,而再难吃的水果,比如榴莲,也会有人垂涎欲滴。物有阴阳,人有两面。近视手术也是如此,万物皆有裂隙。
有裂隙有瑕疵的原因是,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如果有,万物不会进化,世间不会有病*。
有感于看到知乎的一个问题,做完近视手术后悔吗?跟帖中后悔者不少,但是不后悔者应该更多,只是不符合这个提问。
而那些后悔者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近视手术没有给我想要的效果,近视手术毁了我本来很好的眼睛,我生不如死。
因此,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做完近视手术效果不好呢?
首先,我承认这些效果不好的手术,或多或少和这个手术设备、手术医生以及术前检查有关系。
其次,术者和患者对于手术效果的期望值不一致。
如果术前检查不准确,不到位,不详细,那么手术有可能做得不准确,导致过矫或者欠矫。这是最低级的错误。过矫或者欠矫都可能导致术后视力无法达到预测视力。这可能也是患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其次,设备的问题导致效果不好。这个体现在某些设备稳定性、精确性有问题,从而导致术后效果差。比如有些设备已经是淘汰的设备,过时的技术,或者某些设备在居中以及散光矫正上存在先天不足,都会导致医生预料之外的矫正偏差,从而影响术后效果。
再者就是手术医生的水平。国内的屈光手术医生大多数是从眼科其他亚专业甚至其他科室转行而来,大多数可能没有视光学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近视手术,大多数按照设备工程师的指导按部就班的进行,缺乏自己的思考。这导致有些手术设计不完美,甚至设计欠妥,比如度数调整,光区大小,基质床预留厚度,甚至高阶像差的考虑。现代的准分子激光机,个性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但是极少数医生能够吃透每一台设备,大多数只是采用工程师知道的默认模式手术,做传统的手术,而非个性化手术。这也是为什么看似有的医生非常认真,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但是有些患者术后的效果却差强人意,连他自己都一头雾水,摸不清头脑。只能给患者说,挺好的,慢慢恢复,会好的。是不是似曾相识。
对于术后效果的期望值,大多数医生和患者其实是不同的。患者心中的摘掉眼镜,可能指的是视力恢复,视物如常。而医生可能会想,能达到预测视力就是手术成功。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幕就是,医生拿着验光单给患者看,视力1.0,检查角膜清亮,都很好啊。你叽歪什么?
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前以为做手术就跟配眼镜一样,绝大多数医生也认为做手术就跟配眼镜一样。
极少数患者术后效果不好才知道原来做近视手术跟配眼镜不同,极少数医生会去思考为什么按照配眼镜标准做出来的术后效果会不好。
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个医患对话。
“大夫,我做了近视手术,但是还是看不清?我想做二次增效。”
“你现在结果很好啊!?”,医生看着没有度数的电脑验光单说,“没有屈光度,你没有办法做二次增效!”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同时也是这些患者不再相信医生的原因,后悔自己做了这样一个近视手术。
未来的近视手术,会遇到越来越多懂得甚至比医生还多的患者,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手术是怎么做的,术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近视手术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术,并非是一个类似于配眼镜的过程。这个需要从术前检查,到手术设计,设备选择,术式选择,到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护理等多方面的配合。
在我看来,不同条件的患者,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术者最熟悉的手术设备,根据需求个性化的设计手术方案,通过术前详细的检查从而对术后的效果有所预判,在术前尽量和患者沟通达到术后期望值的一致,这才是保证术后良好效果,以及手术不后悔的保证。
推荐文章:
现在做了近视手术的你,20年后会怎么样?
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
近视手术中的偏中心切削是个什么*?
美国洛杉矶Assil诊所的Eaglevision到底是什么?
近视手术能做出飞蚊症出来吗?
赵炜原创不易,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