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主题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通气会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等3个文件。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主任王登峰介绍,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
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到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29个省份年近视率较年有不同程度下降,26个省份完成了《实施方案》规定的近视率每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的目标。
受疫情影响,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年有小幅上升,但与年相比仍有下降。“这三个文件的出台就是为了进一步防止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
1防近视要“增运动减负担”
王登峰指出,要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要做到“一增一减一保障”。
“增”就是要增加学生的体育课、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活动的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减”就是要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保障”,既包括照明环境的改善和近视矫正、技术指导方面的保障,同时也包括在制度设计和具体行动上的保证。
应该说,这“一增一减”其实就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关键。
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14.5%、小学生近视率36.0%、初中生71.6%、高中生近视率81.0%。
不难看出,近视率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而与年龄同向增长的就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要减少“小眼镜”首先要减轻“小书包”,“增”的前提应该是“减”,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关键在减负。
出台的《行动方案》共提出了八大任务,其中就提到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按照“零起点”教学、“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等。“
《行动方案》其实是年八部门所联合印发《实施方案》的细化版。”王登峰说,其中减负、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规范使用电子产品是*府要采取的三大行动。
当然要真正把这三项行动落实到位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
2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防控重点不同
有了《实施方案》、《行动方案》,那么,在实际中应该怎么做还需要一份清晰的行动指南。“出台的《指引》就是年《实施方案》的宣讲版,或者是科普版。”王登峰说。
从年开始,教育部就组建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专家宣讲团,宣讲团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科普作用,让每一位行*管理人员、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近视的危害,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的知识,以及出现近视之后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去防止近视的进一步恶化。
“儿童青少年从0岁到18岁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近视防控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指引》三个篇章针对的主体对象、防控重点都有所不同。”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吕帆说。
吕帆介绍,《指引》指出学前阶段的主要防控重点是“抓早抓小”。
0—6周岁
这个阶段是孩子眼部发育过程中最容易引起近视的时期,这个阶段采取防控举措的主体对象是家长,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