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发病因素主要为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两大类,先天因素是由于父母的遗传,儿童从小就达不到正常的视力。而后天因素包括患者疲劳用眼造成的近视,如熬夜看电子设备、学习时不注意眼睛到课本的距离、熬夜学习等造成近视。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我国高度近视的遗传基本上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为多因子遗传,服从遗传规律,遗传因素在近视眼的发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当眼球发育成熟后,假如没有先天遗传因素,则环境的改变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青少年由于调节力很强,假如近距离用眼时间太久,可引起远视力减退,称为“假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经过休息或视力养护后,视力可部分或全部恢复。
流行病学
不同种族近视眼发病率也存在差异,*种人发生率最高,白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
根据调查我国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为11.07%,初中生为19.31%,高中生为31.40%,大学一年级学生为41.31%,二年级学生为42.13%,三年级学生为47.04%。
好发人群
学生学生时期群体用眼时间相对较长,且在用眼过程中不注意休息缓解眼部疲劳,所以更容易患近视眼。
直系亲属即父母有近视眼患者,孩子患近视眼的几率会增高,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既往有视疲劳、用眼过度者既往有视疲劳、用眼过度的人眼部休息不足,患近视眼的几率会更大。
诱发因素
青少年在发育期,由于频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调节痉挛,引发视疲劳,持续发展导致视力减退,出现近视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