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怎么恢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南怀瑾先生如何减少生命的消耗防近视的
TUhjnbcbe - 2021/4/29 17:21:00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是《易经》上的卦名,“兑上缺”,下面两横,上面一横的中间断缺为二,这是兑卦。“兑为泽”是水,代表海洋,在人体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说打坐修道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要讲话。人身上不止一个缺口,共有九个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严密关闭起来,就是不要漏气的意思。道家有两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道家的修行人,常沉默寡言,因为他要保守元气!“塞其兑”,实际上“兑”也并不完全指身上开口处,也指心理上的渗漏。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渗漏,都要把它圆满起来,眼睛耳朵都要全部封闭起来。“终身不勤”,从文字表面上解释,偷懒的青少年们,似乎可以把这句话拿给父母看,推说这是学老子的“终身不勤”,所以不必读书做事了。“终身不勤”并不是勤快的“勤”,而是形容一辈子不会忙忙碌碌,始终是从容不迫的;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为人处世从容中道的“终身不勤”。“开其兑”,一个人活着时,拼命消耗自己的生命,九窍漏洞统统地打开;“济其事”,整天忙忙碌碌,一辈子为人世间事务忙。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终身不救”,救不了啦!消耗到完了为止。“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一个人真正要恢复自己的本来,发展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消耗在后天的世事之中。我们这个身体的生命,像个干电池一样,充电并不多却消耗得很快,一下子就干涸了。“见小”是如何减少耗用,“曰明,是保养得好,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光明。要用得吝啬一点,减省一点,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宇宙给你的生命就是充电,抓得住,慢慢充了电,光明就大起来。修道以前,虽然看起来光明很小,最后成就了,能用出来的则无比的大。“守柔曰强”,保持“守柔”的结果,一切柔软,脾气情绪都平复下去,达到所谓温柔的境界。“守柔”到极点就是坚强,这个生命就永远持续下去了。“用其光,复归其明”,说到光,就要谈到我们人的眼睛。我经常说,现在的灯光太过强烈,老在这种强烈的灯光下读书,两个眼睛鼓起来像电灯泡一样盯在书本上,每个人眼睛都读坏了,成为高度的近视。我们当年读书哪有什么电灯!最初电灯来的时候,乡下人还拿个火柴去点火,奇怪怎么点不亮!那时都是点清油灯,后来点煤油,叫洋油灯。小小的洋油灯那一种光度,和现在牛排馆、咖啡馆所用的蜡烛一样这么一点点,所以现在看到这种灯特别亲切。在这种灯下面看书,或者看小说,眼睛并没看坏。现在年轻人眼睛是看书看坏了,因为不会“用其光”。我经常告诉大家,看书不要盯着书看,要把书放到前面,用眼睛把书的字拉回,在脑子里面反应过来。比如自己就是个录影机,最后把书一合,这句话在哪一页、第几行那个印象就已留在脑中了。所以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其光”就算现在已经近视了,如果晓得用光,眼睛看东西时,用意念把物象拉回来,近视就会减轻。眼光愈向前面直射,愈会伤害眼睛。许多戴眼镜的近视朋友,看起来很吃力!眼睛鼓得好大,像个探照灯一样外射,这个眼睛当然愈来愈坏。正确的看法,像看电影时,眼睛半开半闭,让电影的画面影像进来,看完了也就晓得了;充其量,爱哭的跟着电影哭一场,可笑的就笑一笑,过去就算了。所以,不要把眼睛瞪着,眼神投到银幕上去盯住看,那个物理的电波光波的刺激,把眼神经都破坏了,脑子也不灵光了,思想也不灵光了,反应也笨。戴眼镜的人,反应都是这样迟钝,这就是告诉你们“用其光”的道理,是要把这个光返照,回转来照到自己里头去。“复归其明”,这是真实的,把老子的这句话紧紧把握住,认真去做,近视眼的同学听我说《老子》也听了几个月,不能白听啊!这个方法不妨试试看。只有几个字“用其光”,看东西尽量少像探照灯一样直射出去,要收回来物的形象,把一切光芒的影像吸收到自己的眼神经里去,慢慢你的视力、脑力、聪明、智慧会恢复过来,这样才会“复归其明”。“无遗身殃”,如果不晓得“用其光”,那是跟自己找麻烦,制造痛苦;如果“用其光”,不但眼睛神光好了,而且还可以修到长生不老之道。“是为习常”,老子上面定了一个名称,叫做“玄德”,现在他又定一个名称叫“习常”,就是经常练习的意思。练习什么呢?练习复归那个永恒生命的本来。......现在讲到“以身观身”,这个“观”不是荣观,荣观之“观”和这个观身之“观”是不同的。观身是观察的“观”,是省察的意思,身体怎么能够观呢?我们看到学佛学道的人讲究打坐,要眼观鼻,鼻观心,这又是怎么个观呢?所谓眼睛看着鼻子,看着鼻尖,集中两眼的视线在鼻尖这一点上,久了有些人会变成斗鸡眼,血压也高了,神经也搞坏了。至于鼻观心,鼻子没有眼睛怎么去观心?除非打坐把头埋到胸口,鼻子才观得到心;如果这样,那就糟了。道家所说眼观鼻,鼻观心,是一种影像,这个“观”字,意思是“贯注”;一种在意识上,由眼睛下来对着鼻子,鼻子对着心窝,一直贯注而已。并不是打起坐来弯腰驼背,闭上眼睛,自认为这样叫打坐,就是老僧入定。那是非常错误的,所以对于这个“观”字要特别注意。这里所讲的“观”,照佛学方面的解释,就是观照的“观”。道家修道的书上有一句话,“内照形躯”,是注重内照的意思。所以说道家的修道方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不必为门户之见,把他人否定。修道的四个字,就是“收视返听”,把我们向外面看的视线收回来。现代的青年学生们,为了应付联考拼命读书,读成近视眼,因为两眼睛张开,像手电筒一样,往外放射,注意书本,结果书没有读通,眼睛都读坏了。读书要有“收视”观念,把精神从视线中收回来。“返听”,耳朵不向外听,把声音像录音机一样收录回到里面来,也就是说只收听外面的声音,其余的声音听不见。普通一个人,一定把耳朵对着外面去听别人讲话。修道的人则不是,而是使别人的话音自然回入耳内。看光的道理也一样,是使外面的光线自然回到自己的眼睛里。“收视返听”的修道工夫,就是这个原则。各家各派的打坐修道,佛家叫做“观”或“照”,也就是道家这个“收视返听”的道理。“以身观身”就是“收视返听”,如果能够做到“收视返听”,自然会“内照形躯”。所以有许多静坐很好的人,眼睛一闭眼光向内照。所谓“内照”,就是精神内敛,精神收敛时,身体内部血液流行,自己都看得清楚;内部哪一点有了毛病,或没有毛病,也看得很清楚。当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但做到这样也不是了不起,不过是静坐的初步,也就是“内照形躯”的初步而已。做到能够“以身观身”,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如何走向衰老,如何走向死亡,看得很清楚。所以由自己个人以身来观身,发现了生命修养的原则,然后再观另外的人,观天下的人。天下人真可悲,因为天下人多数都把生命无尽的功能急速地消耗,莫名其妙地去做无谓的牺牲,无谓的消耗。所以,人要能够真正“以身观身”,接触生活的实际,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源。摘录自《老子他说》“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兑上缺(?),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洞,身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人爱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口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一点。“闭塞其兑”以后,就是下面四个字——“筑固灵株”。“灵”就是后世所讲的性灵,也叫做灵性,自己精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词。内养灵性,像培养种子一样,慢慢使它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灵株”是魏真人创造的名词,“筑固灵株”则包含了元神、元气、元精的凝结。“三光陆沉,温养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体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陆沉”本来是个形容词,“陆”代表大地,有一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说一个人达到安静虚无的境界,也就是真达到空的境界。怎么样是个空?道家形容得很确实,所谓空,没有一个空的境界。虚空粉碎,连虚空都没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平沉是没有身体的感觉,这个才是真达到虚无的境界。“三光陆沉”就是六根都安静下去,这个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显教密宗,大家学静坐的谁能够真做到“三光陆沉”?都是瞎吹,自己骗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个修道的样子,坐给别人看看而已。真讲工夫,一样都没有做到。真正做到“三光陆沉”,一念不生,这时要“温养子珠”。“温养”就是保养。我们先天生命的根本,现在不谈,因为生命的本来你还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是先天本来生命的分化,由现在的生命,自己可以养回来,见到原来的生命。在这两个过程当中,由“三光陆沉”,到达“安静虚无”,接着“温养子珠”。温养就是老母鸡抱蛋一样,要温暖保养它,不能有一点寒冷。怎么样才是温暖呢?刚才也讲过道家的名言,“意动火工寒”,这个意不能动,这就是温养。现在世界上都流行讲中国的禅宗,现在叫禅学,多数是口头禅、野狐禅,嘴里吹的。真正的禅宗也讲实际工夫的,譬如*龙晦堂禅师,他形容真正的参禅,“如灵猫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猫捉老鼠,那真是动都不动,像入定一样,全部精神盯住。舒州投子大同禅师还有一种形容,“如鸡抱卵”,就像老母鸡抱蛋温养,也就是*龙晦堂禅师形容灵猫捕鼠这个境界。规规矩矩说,我们大多数人学佛修道做工夫,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都是在那里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达这样专一的境界,才是温养。然后自己生命里头那个功能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新的,还是原来的。不过因为我们平常不知道,没有修养,这个功能到死也出不来,所以感觉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体养出来的。事实上是母子相连的一个。这一节在逻辑上有两个特别的名称,一个是“灵株”,一个是“子珠”,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不同的名词罢了。摘录自《我说参同契》注:上文为摘录,文章仅供参考,请勿断章取义,以南师原书或录音为准。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请购正版南师著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怀瑾先生如何减少生命的消耗防近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