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菌:3月23日~26日,由孙兴怀教授、瞿佳教授担任联合主席的第十七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在上海举行。
和往届一样,这次COOC依然聚集了众多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大咖、名家,围绕白内障手术与人工晶体进展、近视防控研究、屈光手术进展、斜弱视与小儿眼科、青光眼、眼表疾病诊治及进展、眼底病诊治进展多个单元进行了论述。同期还举行了第四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眼框病和眼肿瘤高峰论坛、OCTA高峰论坛、神经眼科学论坛。
特摘录COOC学术论文集中的角膜塑形术、近视防控与眼健康学术论文,供大家学习、分享。
双胞胎患者近视相关性及配戴角膜塑形镜疗效的观察
作者:常勇迟蕙周建兰谢培英
北京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
目的:
观察双胞胎两个体间近视发生相关性以及角膜塑形镜对其近视控制效果。
方法:
选取一对双胞胎两个病例观察其近视发生年龄,近视发生状况,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情况,并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年,观察其配戴效果,具体如下:病例一,患者10岁,男,双眼视力不佳2年,父母无近视。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0.5左0.5近视球镜度:右-1.75DS,左-2.25DS,眼轴:24.58.mm,左24.56mm,裂隙灯眼前节检查无异常,检查角膜地形图,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近视),经过塑形镜试戴后,确定合适角膜塑形镜参数,定制镜片后规范夜间配戴,定期复查视力。
病例二,患者10岁,男,双眼视力不佳2年余,父母无近视。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0.6左0.4近视球镜度:右-1.25DS,左-2.00DS,眼轴:右24.25mm,左24.41mm,裂隙灯眼前节检查无异常,检查角膜地形图,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近视,散光),经过试戴后,确定合适角膜塑形镜参数,定制后规范夜间配戴,定期复查视力。
结果:
病例一:配戴1年后复查眼轴:右25.21mm左25.06mm,角膜地形图检查塑形效果良好。
病例二:配戴塑形镜1年后复查眼轴:右24.71mm左24.97mm,角膜地形图检查塑形效果良好。
结论:
近视的发生与先天基因及后天环境存在联系,那么双胞胎之间基因的紧密性是更高的,我们对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双胞胎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每对双胞胎其近视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角膜塑形镜控制效果。
从而发现,在双胞胎中,近发生与先天遗传有一定联系,但联系性的程度还不确定,从以上病例我们发现,双胞胎两病例间开始发生近视的年龄很相近,双胞胎中一个患儿发生近视,另一个兄弟或姐妹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极大,但由于本文数据量有限,双胞胎两患者都发生近视的概率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分析。
通过以上病例我们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以及泪液分泌并无不良作用。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控制双胞胎近视患者的近视发展也是有明显效果的,我们还将继续观察。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安全性观察
作者:于凤娟
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医院
摘要:
角膜塑形镜的原理是利用基弧比角膜中央曲率平坦的镜片,对角膜中央区域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镜片光学区以外的反转弧区在角膜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而产生了负压拉力,协同作用使角膜中央变得平坦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1]。这种机械性的拉力对镜片与角膜之间的泪液流动造成了影响,加之角膜缺氧导致抵抗力下降,清洁不当使微生物聚集等因素都易引起角膜损伤,甚至角膜感染。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角膜安全性。
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年至年我院使用角膜塑形镜患者例只眼,年龄7~30岁.分别在戴镜后1日,1周,1、3、6个月,1、2、3年随访,观察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裂隙灯检查角膜的健康状况。
结果:
其中角膜上皮点染只眼占9%(/),经早期观察调整镜片后痊愈,角膜环2%(56/)调整镜片后或停戴后消失,角膜浸润2只眼占5%(2/)停戴后药物治疗痊愈。角膜云翳0例,角膜新生血管0例,角膜溃疡0例,角膜感染0例。
结论:
本研究显示我院长期使用角膜塑形镜后,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的前提下,角膜点染常见症状在戴镜初期通过改善镜片配适、合理用药调整镜片后消失、角膜浸润停戴后药物治疗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复合近视散光度数影响的远期分析
作者:谢小华
医院医院
目的:
探究青少年复合近视散光眼配戴角膜塑形镜两年内散光度数改变量与其近视度数的关系,从而了解角膜塑形镜对不同近视度数下的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
收集年1月到年1月在我院视光部初次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时间为2年的青少年病例70例,只眼,其中女36例,男34例,平均年龄12.45±0.36岁,均为复合近视散光,对比其在戴镜满一年与两年时验光散光度数的变化,计算出每年散光的有效控制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再把原始数据按近视度数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轻度近视组,第二组为中度近视组,第三组为高度近视组,再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经过统计学分析,戴镜的第一年间散光度数与第二年间两组间比较P=0.。低度近视组两年间散光变化量,中度近视组两年间散光变化量,高度近视组两年间散光变化量,各组之间差异P>0.05。
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散光度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第二年控制散光的效果略大于第一年,两年内散光度数变化量的大小与并存的球镜度数没有相关的联系。
探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作用于中高度近视的稳定性临床观察
作者:林伟平
医院
目的:
探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高度复合性近视散光的临床稳定性。
方法:
对年7月至年5月在医院近视防控门诊就诊的8~14岁(11.7±1.88)复合性近视散光(等效球镜-3~-6D(-4.32±1.54),角膜散光度1.50~3.75D(1.94±0.41))患者例(眼)给予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分别测量戴镜前及戴镜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中央治疗区大小及偏心量大小。
结果:
裸视、屈光度2周与1月比较(P=0.33、0.78);治疗区大小、偏心量1周与2周比较(p=0.49、0.14),3月时治疗区大小为5.23±0.26mm;3月时偏心量为0.45±0.27mm。
结论:
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配戴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可达到良好的裸眼视力,且配戴2周时视力与屈光度已趋于稳定,而治疗区及偏心量大小1周时已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区范围较大,偏心量较小,塑形效果良好。
环曲面角膜塑形镜不仅仅是带来视力1.0
作者:常枫
中国医院眼科
目的:
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
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成Ⅰ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14例(27眼)和Ⅱ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10例(20眼)。定期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UCVA)、角膜散光改变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并发症等。矢量分析法比较散光改变。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法。
结果:
戴镜3个月Ⅰ组、Ⅱ组UCVA无差别(P=0.01),角膜散光J0分别为(-0.91±0.52)D、(-0.58±0.82)(P=0.02);角膜散光J45无差别。
结论:
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性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但是角膜散光的降低、视觉质量及镜片稳定性均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佩戴后近视增长与视功能的关系
作者:刘玥杨晓艳李树茂刘金丽
医院
目的:
分析角膜塑形镜佩戴后近视增长于各项视功能的关系。
方法:
医院10到15岁佩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共计例,只眼,测量每位患者的屈光度,初始眼轴,半年后眼轴,一年眼轴,远近眼位,AC/A.BCC.NRA.PRA.对各项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共计例眼,男童50%,女童50%。AC/A异常者占10%,NRA异常者占10%,PRA异常者占20%,近视半年后眼轴,一年后眼轴无明显变化,控制效果良好。与视功能各项无显著性变化。
结论:
角膜塑形镜是近视控制的最佳方法,佩戴一年后眼轴无明显变化,于视功能各项无显著相关性。
陡峭角膜“中央岛”经重新验配角膜塑形镜后改善1例
作者:杨吟杜念吴峥峥
医院/四川省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
目的:
对一陡峭角膜配塑形镜后出现“中央岛”的患者进行重新配镜,探讨此患者“中央岛”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方法:
患者基本资料:9岁,女,双眼近视度,外院验配塑形镜4个月,双眼裸眼视力0.3-0.4,经调片后无改善,角膜地形图示双眼中央岛。原镜参数(调片后):OD//10.5OS//10.5。
停戴旧镜4周,检查如下:角膜曲率:OD44.75
.1187OS44.82.2590e值:OD0.64OS0.65WTW:OD11.9mmOS11.9mm(其余眼部检查及配镜前检查无异常)处理方案:考虑患者为双眼陡峭角膜,双眼角膜e值偏大,原片(调片后)参数相偏平坦,考虑外院因“中央岛”而进行放松镜片的调片,而并无改善。据双眼WTW,推算患者角膜直径约为OU10.9mm,则原片直径偏大。经试戴并结合试戴后地形图,最终订片OD//10.2OS//10.2。结果:
患者戴镜1周后,双眼裸眼视力达到1.0,戴镜3年(期间换片1次),双眼裸眼视力均保持在1.0及以上,无明显眼表并发症,地形图显示镜片定位良好、塑形区居中、塑形量佳、从未出现中央岛。
结论:
结合该患者情况,基本排除常规思维的“因配适过紧”导致的中央岛,相反,过于放松镜片导致无法形成“封闭的塑形泪液环”,减弱塑形效果、加重中央岛。陡峭角膜患者的角膜直径常偏小,订片直径应结合WTW值或HVID、及镜片配适综合考虑决定,方可加强镜片的中心定位及良好配适、助力塑形效果。
探讨Corvis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参数在角膜塑形镜验配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阚秋霞
重庆市医院眼科
目的:
探讨Corvis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参数在角膜塑形镜验配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8例,男27例,女31例,等效球镜-1.25~-5.50D,根据被矫正的屈光度分为2组:-3.00D为低度组;≥-3.00D为中度组,在配戴前以及戴镜后摘镜及时、摘镜4小时、8小时分别进行裸眼视力、综合验光、德国OCULUS公司Corvis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T1,T2,Da的检查。
结果:
两组病例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且与配前T1呈正相关。摘镜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各参数均逐渐回退。不同组别回退速度不同,配前屈光度越高,回退速度越快。与配前T2呈正相关,与Da值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对于角膜塑形镜验配前Corvis检查T2值明显高于均值的患者,在不影响其它验配参数时可考虑适当增加拟降低的屈光度,以避免出现摘镜后回退过快而影响其配戴效果。
单眼近视对立体视觉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刚
医院
目的:
通过定量测量单眼近视患者的三级视功能,探索单眼近视患者的相对知觉优势。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就诊于本院的单眼近视患者50人。屈光度为-0.50D~-4.50D。框架镜矫正视力在0.5~1.0。通过裸视和矫正框架镜做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
结果:
约有8名患者在裸视及戴矫正镜时都存在有立体视觉功能,42名患者在裸视检查时无三级立体视功能,但通过戴镜提高视力后恢复立体视觉功能的约有31名患者。
结论:
单眼近视患者一般很难通过自身发现,多数为体检或外部原因(如受创后)发现。发现视力下降时间的推后不但对视力的恢复(假性近视至真性近视的过渡期)效果欠佳,对于患者三级视觉功能也会造成损伤,建议患者定期检查视力。
调节异常所致视力下降的临床分析
作者:常枫
中国医院眼科中心
目的:
观察调节异常所致远或近视力下降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年2月到年2月因视力下降在我院就诊,经眼科门诊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和弱视原因后转入视光门诊,经验光和视功能检查确诊的因调节异常导致视力下降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行视功能训练,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结果:
给予视功能训练后,视功能项目指标较前改善。负相对调节(NRA)训练后增加。
结论:
临床上要重视视功能检查,对于视力下降、排除眼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要行视功能检查;对调节异常所致视力下降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视功能检查和视功能训练,可使视力恢复并稳定。
圆锥角膜配戴RGP镜片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张捷
医院
目的:
圆锥角膜配戴RGP镜片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8年来资料记录完整的圆锥角膜配戴RGP镜片32例43只眼。其中准分子激光术后5例7只眼;眼外伤3例3只眼。43只眼中极重度10例12只眼。分别给予圆锥RGP镜片试戴。准分子激光术后采用大直径全角膜RGP镜片试戴。极重度圆锥角膜RGP镜片试戴均达不到良好配适,采用Piggy-back镜片系列用低度软镜作为基底,常规圆锥RGP镜片设计基弧,试戴后订制圆锥RGP镜片。
结果:
43只眼配戴后矫正视力均达0.6以上。准分子术后7只眼框架眼镜不接受;用全角膜RGP镜片矫正视力达0.6。
3例眼外伤均为钝挫伤矫正视力佳。轻、中度圆锥角膜21只眼矫正视力0.8±0.2;极重度10例12只眼佩戴Piggy-back镜片矫正视力为0.6~0.8;其中2例3只眼配戴半年后去掉软镜基片;戴圆锥RGP镜片观察至今2年配适良好,角膜无创伤性改变。3例5只眼佩戴Piggy-back镜片达8年,矫正视力为0.6~0.8。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正常。
结论:
圆锥角膜通常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差,圆锥RGP镜片能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极重度圆锥角膜在设计配适上有难度,试戴达不到良好配适,表现为戴不上、即便戴上瞬目易掉片,此时采用Piggy-back镜片系列配适良好,定制圆锥RGP镜片获得理想配适及较好的矫正视力。
例视频终端综合征对视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分析
作者:郭青
医院医院眼科
目的:
分析视频终端综合征(VDT)的临床症状及对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行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隐斜、眼底检查,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
结果:
视疲劳症状发生率30.1%,干眼发生率20.3%,视物模糊发生率18%。不适症状、视疲劳及干眼发生率与视频日均时间、视频年数呈正相关,干眼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正相关,视疲劳发生率与与年龄正相关。
结论:
长期注视VDT对视功能会产生严重影响,应引起人们重视。
不同年龄儿童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干眼程度的影响
作者:李婷婷于翠姜莲莲
辽宁何医院
目的:
通过选取我院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1年患者,对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跟踪随访1年,通过干眼测试方法(Schirmer测试法)对比不同年龄儿童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前后对干眼程度变化的影响。
方法:
正常测试值均在10~25mm,近视-1.00DS~4.00DS,角膜散光≤-1.00DC,取年龄在8~12岁18例32只眼,低龄患童为实验组,平均测试值(14±0.12)mm,取年龄在13~18岁18例36只眼,高龄患童为对照组,平均测试值为(17±0.19)mm。
以同样周期、时间正常用眼进行配戴,采用相同干眼测试方法进行对比,观察1年,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随访1个月,3个月,半年,1年进行分析。
结果:
8~12岁32只眼低龄患童中,平均值(14±0.34)mm,6只眼值变化(14±0.22)mm,,13~18岁36只眼高龄患童中,平均值(17±0.19)mm,16只眼变化为(15±0.26)mm。
结论:
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不同年龄儿童患者干眼程度的变化并无明显的影响。
验配婴幼儿特殊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薇杨必刘陇黔
医院
目的:
观察研究婴幼儿不同类型的屈光状态异常眼病验配接触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对62例眼的0~7岁婴幼儿进行RGP和角膜塑形镜验配,观察患儿的视力矫正效果、眼部适应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1)眼外伤术后12例12眼。使用RGP的矫正视力后较框架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2)高度散光及高度近视眼25例50眼。14例高度近视使用RGP的矫正视力后较框架提高(P=0.),11例高度散光者使用RGP的矫正视力后较框架有明显提高(P=0.),有10例戴框架眼镜诊断为弱视者戴RGP后视力提高到正常值;
(3)屈光参差8例14眼。使用RGP的矫正视力后与框架接近,但戴RGP3个月后检查双眼立体视功能较配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4)先天性白内障术后6例6眼。患儿年龄均小于2岁,未测视力。眼部适应情况良好,未见明显接触镜相关性并发症;
(5)有近视控制需求的低龄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1例22眼。角膜塑形镜戴后1年复查眼轴及屈光度增幅均低于同龄戴框架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轴P=0.,屈光度P=0.)。
结论:
特殊接触镜的光学矫正质量在屈光状态异常时极具优势,能有效提高矫正视力,促进婴幼儿双眼视觉功能发育,对近视进展较快儿童有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婴幼儿对接触镜的耐受程度较好,并发症与眼部适应情况与成人类似。患儿家长对镜片的规范使用和密切随访下戴镜是安全的。
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分析
作者:余鹏阚秋霞
重庆市第三医院
目的:
通过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分析,摸索屈光度高低不同的两眼的调节差异,以及与无屈光参差近视患者的视功能对此。
方法:
抽取在我院就诊的例近视患者,等效屈光度为-0.50D~-8.00D,中位数为-5.23D。其中例为对照组(屈光参差≤1.00D),例为近视性屈光参差,根据屈光参差程度分为A组(1.50D≤A<3.00D)98例,B组(3.00D≤B<5.00)共例。检查内容内容包括单眼调节力(AMP)、调节反应(BCC)、调节灵敏度(AF),双眼集合近点(NPC)、立体视。
结果:
A、B组病例中两眼屈光不正度较高眼的AMP与AF值大小均低于对眼,且B组的差值高于A组的差值。BCC在屈光参差的两眼间无明显差异。A、B组的NPC与立体视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测得值明显好于B组。
结论:
屈光参差患者两眼存在调节不平衡,且屈光参差会造成视功能的损伤。
角膜塑形后地形图形态学定量分析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研究
作者:梅颖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目的:
评估用Image-ProPlus6.0软件对角膜塑形后治疗区面积、形态、偏位等几何形态特征做量化分析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方法:
用Image-ProPlus6.0软件对例(眼)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并连续过夜戴镜20~40天时复查时的切线差异地形图进行治疗区面积、圆度、偏位角、偏位量做定量测量。每个切线差异地形图先由一位检查者间隔5天先后进行2次测量,同时由另一位检查者再测量1次,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重复性系数(COR)分析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结果:
评估同一测量者前后2次测量之间重复性的组内相关系(ICC)均大于0.98;两位测量者第一次的各测量结果之间重复性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于0.90。
结论:
使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能获得角膜塑形后地形图形态的精确量化数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探讨产妇视力下降的影响因素
作者:方海丽
中山眼科中心
目的:
探讨产后妇女哺乳期主诉生产之后视力下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自来我院就诊的病例15例,产后时间在1个月到1年不等,通过医学验光检查屈光不正,结合口头询问方式,对相关患者进行简单调查。
结果:
通过医学验光检查都存在低度近视或低度散光;其中一名产妇在检查中发现视神经炎,但是经过矫正屈光不正后双眼视力均能达到1.0。通过询问方式发现患者均有在产前和哺乳期使用手机频率过高、睡眠不足的现象。
结论:
屈光不正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导致屈光不正的因素是由于怀孕期间或者产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房水折射率的变化导致,或是在怀孕哺乳期间使用手机频率过高、睡眠不足等因素还在持续调查中。
版权声明
来源
露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