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新新新观察
观察当今中国,了解当下时代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
从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
就读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
却很不“争气”,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
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
他竟然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
他是盖世奇才,
是全中国最博学的人,
被誉为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
他的秘密,今天是时候说了……
他,就是陈寅恪。
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
直隶布*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
他被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也”。
被光绪帝称为“新*重臣”的改革者,
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
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中举后,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辅佐自己的父亲推行新*,
结交和扶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著名人物。
徐悲鸿所画的陈三立
和其他不学无术,
挥霍无度的公子哥相比,
他简直是贵族界的一股清流。
这个官三代,富三代,
不喜欢玩乐,也不喜欢奢侈,
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读书!!!
别的小孩在玩耍的时候,
他在安静地坐着读书;
别的小孩已经呼呼大睡的时候,
他把头蒙在被子里偷偷看书。
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狂!
右一:陈寅恪。在兄弟姐妹好奇地盯着镜头的时候,陈寅恪却暗中思量,怕长大后辨认不出哪个小孩是自己,就伸手握住身前的一株桃花,以此作为标记。
年,百日维新失败,
慈禧太后垂帘听*,
陈宝箴和陈三立被革职,
两人将永不被叙用,*治生命彻底结束。
陈三立从此远离*治,寄情于诗词,
在家专心教子女们四书五经、英文……
正是因为父亲的教育,
小小年纪,他就有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左二:陈寅恪
12岁时,他被父亲送到日本留学,
入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
年,因患足疾回国治疗。
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在这里,他苦学德语和法语。
中间:陈寅恪
一毕业,他就踏上了欧洲游学之旅。
家境富裕的他,却坚持省吃俭用,
每天吃干面包,穿破衣服,
剩下的钱都用来买书。
求学十六年,已行万里路,
他的足迹遍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
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就读。
但直到游学结束,
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
原来,这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
而是因为他不求学历,只求学问。
很多留学生为了拿学位都是投机取巧,
选择的专业避难就易,
虽是得了学位,却没有真才实学。他说:
“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
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
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获取知识是他全部的目的,
他走的是跟别人不同的路。
正因为如此,他具备了梵、巴利、
英、法、德等二十余种语言能力,
他还学习物理、数学……
是中国人中阅读德文原版,
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一人。
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闻名!
年,在梁启超的大力举荐下,
他被聘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既没有著作,也没有闪光的文凭,
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本事当导师呢?
所有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第一天,
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
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
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
那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便是,
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了。
这副对联让学生们听了如沫春风。
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
他又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四不讲,是他讲课的最高境界!
这也太霸气了?试问天下谁能做到!
果真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
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
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
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
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
发现自己的教授们,
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
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
哲学专家冯友兰,朱自清等,
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说:
“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
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因此,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他为:
“太老师”、“教授的教授”。
因为他出身名门,又富有学识,
学生们还称他为“公子中的公子”。
梁启超由衷地佩服道:“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
“陈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
最能用材料的人。”
当时的华北学术界分成,
本土派和留洋派,
两派对立,互相鄙视。
但无论哪一派,
对陈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的学问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清华大学这方天地,
还远远无法让他发挥出自己所有的学识。
他不仅是国内的大师,
还是世界的学术权威。
有一次,他在英主讲东方学与汉学,
欧洲各国汉学家云集于此,
但能听懂他的课的学者寥寥无几,
因为他广征博引,更引用多门语言,
一般学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头。
中国学者蓝文征是陈寅恪的学生,
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馆吃饭,
遇到了白鸟库吉等许多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其中一位刚从东北拿回一张中国地契,说是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供大家传阅。大家看后都赞叹不已,没有异词。等传到蓝文征手里时,他却说:“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白鸟听到后很惊讶,要他再看看。”蓝文征坚定地回答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白鸟听完后很服气,他问蓝:“你认不认得陈教授?”蓝说:“陈寅恪先生,那是我恩师”。白鸟一听竟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过手来,
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态度,
这位日本史学界的权威人物,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阳一样高。
却在听到他是陈寅恪的学生后,
马上变得恭恭敬敬的。
为何他唯独对陈寅恪甘拜下风?原来有一次他研究中亚史问题,遇到困难,写信请教德、奥学者,却无人能解,直到找到陈寅恪,问题才解决了。
白鸟感慨道:
“如无陈教授的帮助,可能至死不解。”他学术了得,
而转眼间,已经三十好几了,
除了他的父亲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
他的好友赵元任也为他着急。
在赵元任等人的撮合下,
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相识了。
才子遇佳人,相见恨晚。
爱情虽然迟到了,
却依然可以很美好。
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他俩一共生了三个孩子,
有趣的是,三个还全都是女儿。
他常常教导女儿们:
“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
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
妈妈是主心骨,
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
没有她就没有我们,
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年,抗日战争爆发,
北平即将落入敌手。
他的父亲陈三立忧国忧民,
做梦都曾大喊“杀日本人”。
看着一个个城市相继沦陷,
这位老人心生绝望,开始绝食,
五天后,就忧愤而死。
陈寅恪悲痛欲绝,
国事,家事,让他难以承受,
当时他正患有眼疾,
右眼视力因诸多压力急剧下降。
他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剥离,
医生说要及时入院手术治疗,不可延误。
若接受手术治疗,需疗养一段时间。
但继续久留,他怕会遭到日本人逼迫,
成为亡国奴。
就算瞎了,他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
他毅然放弃手术治疗,
带着妻女,离开北平,
决心用惟一的左眼继续工作。
一家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跋涉了11个省,搬过10余次家,
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战乱中,
他视为宝贝的书籍文稿都被毁了,
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他的命运也如无根之萍,四处漂流。
年,他在西南联大任教,
突然警报响起,日*要轰炸了!
人们惊慌得都急忙逃跑,
陈寅恪眼睛不好,走得十分缓慢。
看不起沈从文,
踹过蒋介石的狂人刘文典,
一向很爱惜自己的生命,
在学生的搀扶下跑得飞快,
他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
但惜命的他在看见陈寅恪,
还远远落在后头的时候,
竟不顾危险甩开搀扶他的学生,
急忙跑到陈寅恪面前,
架起他就往安全的地方跑去,边跑还边喊:“保存国粹要紧!”
年,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
可就在赶往英国的路上
二战爆发了,他被迫暂居香港。
年12月8日,
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
有日本学者写信给*部,
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
当时他家过得十分拮据,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
到了除夕能让女儿吃上白米饭。
日*司令就派宪兵队给陈家送面粉,
但他坚决不肯吃敌人的东西。
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宪兵边往屋里搬面粉,
陈寅恪和妻子边往屋外拖面粉。
苦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
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也是一个铁骨铮铮,
视国家兴亡为至上的爱国志士!
日本人曾出资四十万元,
请他办东方文化学院,他冒死拒绝了。
只要他答应日本人的要求,
全家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领着高薪,过得舒适而体面,
并随时可以得到日*的保护。
但他却以“拒绝”二字,挡住了“幸福”。
一家人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
他的女儿们还随时可能受到日本人的侵害。
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
请他到已经沦陷的上海授课。
他再次冷冷地拒绝了,
之后历经艰辛才偷偷潜出香港,
先后到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职,
不久后移居燕京大学教书。
高度近视的左眼,
生活贫苦导致的营养不良。
他在这样的情况下,
竟然还能在学校窄小的出租房内,
就着昏暗的灯光,
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抗战胜利后,为了治疗眼睛,
他再次去牛津大学任教。
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
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他辞去了聘约,返回祖国。
等回到清华园,他已双目失明,
但他却依然坚持教课,
为祖国培养人才。
学生朗读课文,连念错一个字,
他都能听得出来,
要求学生停下重读,
那些典籍文章早已长在了他的心里。年12月,北平被解放*重重包围。
国民*府开始了“抢救学人”的活动,
蒋介石逃到台湾前,
曾派胡适、傅斯年等人力劝,
甚至亲自登门劝他一起去台湾,
离开大陆后,又多次派专机来接他,
但都被他坚定地拒绝了。
年时,他同样坚定地拒绝了,
毛泽东邀其入阁的要求。
到台湾后,蒋介石一直很后悔,
自己没能将国宝抢救出来。
他只问学问,不问*治,
他也不愿为过优越的生活,
而离开自己的祖国。
可安稳的日子还没过上多久,
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浩劫就开始了。
他成了重点打倒对象,
当时他身患多病,双目失明、膑足,
但是那些造反派没有放过他,
两夫妻的工资被冻结,
屋内被贴满了大字报,
他们还想抬他去礼堂批斗,
唐筼拼死阻拦被打成了重伤。
陈寅恪的学生刘节,
自愿站了出来代他受批斗。
那些人问刘节有什么感想,他高声回答:
“能替恩师受批斗,是我一生的光荣!”
年,他不小心滑倒,
导致右腿骨折,只能长期卧榻。
唐筼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用自己全部的柔情,
为丈夫带去生的喜悦和心灵的慰藉。
年,中山大学造反派,
强迫他搬到连乞丐都不住的地方
甚至把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下。
在这种情况下,双目失明的他,
竟然还能在助手的帮助下,
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
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并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
撰成《寒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萱曾感慨地说:
“其坚毅之精神,
真有惊天地、泣*神的气概。”
当中印战争结束,
中共密拟以麦克马洪线为准,
谈判边界问题,
但当时却无人知晓该查阅什么资料。
这时候是陈寅恪站了出来,
双目失明的他,仅凭记忆,
历数每段每句当在某书某页,
向*府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保证了我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未损一丝一毫的领土,就全身而退。
即便如此,
那群人始终没有停止,
对他惨无人道的折磨。
在最后的两百天里,
骨瘦如柴的他,
一语不发,只是不停地流泪。
年10月7日,
国宝级大师陈寅恪,
在痛苦,无奈中,
惨烈地离开了人世……
当初拒绝了蒋介石的力邀,
不知在他生命的最后,
是否也曾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他躲过了无数炮火,
挺过了日*的侵略,
却没能熬过这人间地狱。
仅仅相隔45天,
唐筼也追随陈寅恪去了。
生也相随,死也相随,
这也许就是世上,
最美好的爱情模样吧!
才华在寂静中造就,
品格在波涛汹涌中形成。
这位枯坐书斋的冷静学者,
外表虽朴实无华,
内里却光华流转。
当别人为得名声,而争文凭之时,
他却视文凭为废纸,潜心治学,
当别人趋炎附势,追逐荣华富贵之时,
他却恪守自己的心,不愿从*;
他保持了一个真正学者应有气节,
也坚守了自己最珍贵的精神角落。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是他最坚守的信念,
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今天,10月7日,
陈寅恪逝世48周年祭,
让我们一起缅怀,
这位真正的大师!
大师陈寅恪(上)
大师陈寅恪(下)
儿童为什么一定要读经?一.什么是国学经典?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蕴含常理常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国学经典有:《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
二.何为儿童经典教育?
经典教育即顺着儿童天性,运用潜意识教育原理对儿童进行国学经典熏陶的圣贤教育。儿童经典文化教育,(又称读经教育)是指立足于对教育的“本质性”、“全面性”、及“深远性”的思考上,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使儿童在诵读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在自主而快乐的情景中学习,达到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目标,以期将来成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一流人才。并借此达成促成中华文化大复兴,重铸人类理性新文明的目的。
三.为什么要读经?
目前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在孩子记忆力最佳的*金时期诵读中西方经典,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德福,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的人格。经典教育是根基教育,能帮助孩子奠定四大人生根基,即:语文根基、人文底蕴根基、好习惯根基和高尚道德的根基。
四.经典教育能帮孩子什么?
提高记忆能力:轻松背诵大量经典,并由此开发出儿童的强大记忆能力;
提高识字能力:轻松认识数千汉字;
增进理解能力:增加综合理解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良好的口才;
促进好的行为习惯和自信心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自然熏陶;
7.修饰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8.训练正音;普通话标准流利
9.提升思维能力:大格局形成。
五.国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论语》善经商,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大学》约字,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论语》约字,共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庸》约字,“中”是指内修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庸”就是外用恰到好处、周全到位,所以,《中庸》说的就是内圣外王的和谐之道。《老子》约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易经》——字,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大医。是经典的源头活水。
六.什么年龄读经最好?
孩子越小的时候记忆力越好,越擅于模仿,这个时候给孩子熏听诵读经典,经典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终生不忘。所以读经越早越好,建议胎教,0—13岁孩子一定要诵读经典,成人同样可以学习。0至13岁的孩子在无意识的轻松状态,具有超强潜能,可以同时接受5至10种信息,只要重复的听,就能无意识,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背大量知识。
七.儿童的天性:
1.记忆力旺盛,理解力不足。
2.最擅长模仿。
3.因为他理解力不足,所以知识对于他而言没有难易之分。因为他什么都不理解,所以你给他什么他就记忆什么,不分好坏统统记住!
4.教就有,不教就没有,教什么就有什么,一辈子不教,一辈子都没有!
5.对于他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重复。
6.边玩边学,无意识的吸收,潜移默化中记忆。
7.小时候记住了,长大后才能体会理解;小时候没有记住,长大后就比较迷茫。
8.小时候吸收的能量,长大后会慢慢的释放出来。(不分好坏,没有难易之分的)事物——模仿——熟悉——喜欢——重复——更喜欢——重复——……——吸收
八.人的记忆力发展: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展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此意。
九.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读经教育原理)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
十..读经教育原则读经三原则:时机、教材、方法。时机:0--13岁;教材:中西方经典;方法:听感赏读。愿天下孩子都能读经:教育的道理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给孩子恰当的内容,使孩子得到恰当的成长。
十一.如何实施经典教育?
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多跟读多应用,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熏习」而已。每个婴儿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你只要有心以恰当的方法去把它发掘和开发出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地熏陶,让孩子持续学习一直到长大成人。
十二.读经典需不需要孩子理解它的意思?
不主张去理解,孩子最大的才能是记忆的才能,先熟记在心。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解释比孩子高明,要知道用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是多么苍白的一件事情。孩子三岁有三岁的理解,十岁,二十岁,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读经像存钱,存钱难,理解像取钱,取钱易。经典是道,大道。所谓大道无形,道是靠悟的。厚积薄发,自然有开悟的时候,至于是哪一天开悟,我们不必太早强求。注释都是后人的理解,未必正确。我们先熟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己就可以理解了,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很多时候,白话文去解释文言文反而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碰到个别难的地方,无法理解,再查资料或请教老师。
十三.一种说法:我的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不要成为什么天才、伟人对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由他决定,不是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完成我们梦想的傀儡。那么孩子自己呢,他自己要成为天才、伟人,我们没有必要阻止他,因为一个坚持诵读经典的孩子是有能量,有大智慧的,我们让其自然发展。
十四.父母在读经典路上的效能在哪里?
人生路上一路风景,我们父母是导游,要指引孩子们欣赏风景,到哪里去,从哪个角度。美在哪里?细节的高贵。父母是一个人生方向的指引师,孩子的未来兴趣是走的一条游戏之路,还是电视之路,或是走上阅读的旅程?感受各种深刻的心灵,欣赏到奇异美妙不平凡的风景,孩子的大方向在我们父母的手中,责任重大!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问题孩子,这颗问题的种子是在三岁、四岁,小的时候已经种下的,只是在这一天发芽了。种下经典的种子,终有一天,这些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老的时候,只需安心地在树下乘凉就好了。
十五.读经典为什么要慢慢来,要坚持做?
举个例子: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立竿见影,但不解决根本问题。而中医是察其根本,去其源头,虽见效慢,但可以根治。我们现在的某些培训班,就像西医。那么经典教育更像中医,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是潜移默化,赞天地之化育,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慢”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
十六.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字。《千字文》有个字,《论语》是字,《道德经》是字,一旦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问题。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几十颗心,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十七.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十八.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自然轻松自如。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过目不忘。阅读能力上去了,语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文时也就思如泉涌,下笔千言了。
十九.为什么读经会帮孩子减负?
1.读经的孩子由于很深的理解力,对语文,数学,各科的理解力更强,学得更加轻松。2.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有了超强的记忆力,学校学习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二十.为什么读经的孩子身心更健康?古圣先贤的学问是综合的学问,是道,非学校专业的学术。经典中包含哲学、科学、文学等广阔知识,蕴含立身做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熏听诵读经典就是相当于以圣人为师,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得圣人之万分之一足矣!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提升儿童读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提升儿童的专注力,培养其定力;
提升儿童的认字能力,提高其记忆力;
培养儿童深度阅读的能力;
通过圣贤言语的智慧启发儿童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陶冶性情,改变气质!
《儿童经典教育指南》
《良苗懷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