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刻度尺前需要“三观察”,指的是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二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三要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以及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刻度尺的最大量程,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零刻度线的确定与易错点
零刻度线的确定:
1、在使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的时候,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被磨损以及零刻度线的位置。
2、如果零刻度线被磨损,则需要选定一个没有磨损的刻度当作零刻度线,这时测量物体的长度值等于刻度尺终读数值减去当作零刻度线对应的数值。
易错点:
1、在测量过程中易错把刻度尺的边线当作为零刻度线,这是不正确的。
2、在测量读数时候易错把非零刻度线(零刻度线磨损情况下)当作零刻度线使用时的数字当着零。
如上图,在测量A物体的时候,是以刻度线1cm的位置作为测量的零刻度线,则量出的物体实际尺寸为2.45cm-1cm=1.45cm。
正确选用刻度尺的量程
1、使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的时候,要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长度范围,选择合适的相应量程的刻度尺。
2、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性,原则上要求一次性测量到位(多次测量会累积误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尽量选择测量范围稍微大于被测量物体实际长度的刻度尺。
3、在选择刻度尺的时候,要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先预估大概的测量范围,再来选择相匹配的刻度尺量程。
比如物体的长度大约为6cm左右,我们选择最大量程为8cm的刻度尺就比较合适。如果是12cm左右的物体,就要选择最大量程为15cm的刻度尺。
易错点:在选择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时候,没有预估物体的长度,而选择了一把比测量物体长度要短的刻度尺,导致测量同一物体同一长度时,进行了多次测量,累积误差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
刻度尺最小分度值的确定及测量数据的正确记录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一是反映刻度尺的准确程度;二是体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一般学生学习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或0.1cm)。在实际测量物体时候,如下图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2.35cm,表示所用的刻度值最小分度值为1mm,0.05是最小分度值后的估算值。
易错点:在测量过程中易错把最小分度线对应的数值当着测量结果的末尾数字,没有估值,导致测量结果不够精确。
如何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
1、直接观察刻度尺上的最小刻度相邻之间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分度值就是多少(注意单位)。
2、如果给出测量结果的话就看,倒数第二位数是什么单位,分度值就是多少。如25.63cm,倒数第二位是0.6cm,即6mm,则分度值就是1mm。
3、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主要方法有对位法(根据测量值所带单位,将测量值的每个数位与长度单位一一对应)、移位法(将测量值向左移动一位化为一位小数的形式)、数位法(通过小数数位来确定分度值)。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及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是一看;二放;三读数。
一看:看量程、看零刻度线、看最小分度值;
二放: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是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需要测量的物体起点边缘线对齐,顺沿着物体长度方向紧贴物体放平。
三读数:读数时要视线正对刻度线,并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读数要保留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结果必须估读,并且要带上单位。如毫米刻度尺寸最小分度值为1mm,测量结果必须是1.0mm。具体如下图测量结果都是估值到毫米的后一位即1.90cm、1.08cm、1.00cm、1.74cm。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减小测量误差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准确对齐。
2、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垂直。
3、选用与被测量物体相适应量程的刻度尺及最小分度值的刻度尺。
4、测得数据应由尺中末数值减去初数值所得,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数值和单位。
5、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
6、测量的人要仔细认真。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的方法:用无伸缩的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然后把软线拉直,再用刻度尺测量软线的长度。
2、等量代换法:将被测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代替。如测量硬币的直径等。
3、测一算多法:如果有多个相同厚度的物体需要测量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只需要测量其中一个物体的厚度,然后乘以数量就可以得出总厚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