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怎么恢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琴依谱寻声
TUhjnbcbe - 2025/7/12 17:54:00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初学古琴都要先学识谱。古琴谱所传承的不仅是琴曲、琴论、琴人等诸多文化信息,更是习琴者跨越时间和空间了解古琴历史,探索古代琴家内在精神意韵的途径。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宝玉来到潇湘馆,见黛玉在桌前看书,而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得。

“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不由得取笑黛玉“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

没想到反倒被黛玉嘲笑了一番:“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见过。”原来,黛玉看的是如今每个初学古琴的同学必识的“减字谱”。

古人讲,“依谱鼓曲”,琴谱是琴曲表达的依据。演奏同一个古琴谱,不同派别的琴家又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乐曲风格。琴谱犹如一副骨架,需要琴人依据自己的修养、感知、对音乐的理解等将其填充,使其丰腴饱满。而之所以今天我们习琴能“依谱鼓曲”,少不了历代琴人的“打谱”传薪。

也许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打谱”?西方乐曲又是怎样被记录的?中国古琴谱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初学的新人是否能参加打谱?

何为“打谱”按照《中国音乐辞典》的说法,打谱就是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

从现存史料上看,“打谱”一词最早见于近现代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琴学问答》中。

“按古谱照弹,俗称为打谱,打谱遇为难时,弹之不能成节族,则惟有将所弹数句数字,反复将节奏唱出,然后一弹即成,视为打谱不传之秘诀。”

——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问答》

根据文字记载可知,“打谱”是琴人中流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无论是习弹琴曲,还是为了从古谱中弹奏古曲,这种方式或许早已长期存在于古人的琴乐活动中。

我们公认的“打谱”,是把古代的减字谱经过弹琴之人揣摩曲情、反复演奏,最后形成具有打谱人个人风格、演奏特点、琴派特点、符合音乐特性的一个完整的琴曲并展现给大家的过程。

“……按照鼓之,依永歌之,因是而得其抑扬长短之音韵,并得呼吸气息之自然,而无不中节,时习熟歌,趣味生焉。迨乎精通奥秘,从欲适宜,匪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徽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

古人管“打谱”叫按谱鼓曲或按谱寻声。“打谱”也是旨在“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经过打谱恢复音乐”,让我们寻找古琴最原始的声音。

西方乐曲是如何记录的

音乐是一种瞬间迸发、瞬间消逝的时间艺术,为了演奏、传唱、欣赏、学习和留存的需要才产生了乐谱,使当时无法保存的声音艺术可以被记录下来。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种把音乐记下来或写下来的记录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4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古希腊人发展出两种字母记谱的方式。后来,罗马教会修士包厄修斯援用古希腊的这种记谱方式。

纽姆图

到了9世纪时,“纽姆记谱法”出现。这种记谱法仅仅只是记录下了旋律的上行和下行等的方向,并不能像今天的五线谱一样标示出具体的音高。

之后,修士桂多·达·阿列佐开始以四线三间的谱表记载葛丽果圣歌,为现行的五线谱奠定基础。

15、16世纪时,法国和意大利在键盘乐器使用与现代五线谱十分接近的五线记谱法。17世纪时,五线谱逐步完善;到了18世纪,这种记谱方式开始在西方流行,直至沿用至今。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

除了五线谱之外,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简谱。简谱诞生于16世纪的法国,后由卢梭整理改进,逐渐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谱法;19世纪时,简谱传入日本,后由中国留学生在清末民初时带回国内,主要用于学堂乐歌和音乐教育并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记谱中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琴谱的形成、发展与谱式演变自古学琴,向来靠师徒之间口传手授。

东汉以后,古琴体制逐步完善。由于指法随着古琴的技法发展而逐渐复杂,开始有了弹琴手法的名称记载,这些手法又称为指法。

为了方便记忆,弹琴之人便开始使用文字记录。把整首琴曲的弦序、徽位和左右手指法详细记录下来,并将琴曲的调名记下,便成为琴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字谱”。

目前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唯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

文字谱“其文极繁”,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由于使用不便,唐代琴家曹柔将其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明代张右衮在《琴经》中对曹柔赞扬道:“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曹氏之功于是大矣”。

到了明清时期,减字谱趋于成熟稳定。具体见于《神奇秘谱》、《西麓堂琴谱》等琴谱之中。

“普通音乐家只知吹弹,不知工尺,往往有习之终身,而不知所弹所吹者究竟为何音”。

——杨宗稷《琴镜释疑》

清代到近代,琴家都在尝试弥补琴谱没有断句,没有节奏,没有小结等缺陷的问题。之后,便出现了“工尺谱”。

建国以后,音乐学院成立。琴家们把西方音乐的思想、西方的乐谱、西方的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器乐的教学相结合。

综上所述,打谱是古琴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仍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让打谱者和琴曲创作者有一种超越时光的共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的交流,是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欣慰。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琴依谱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