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识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重点:
1.会量、画线段。
2.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
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
一、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师: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比画。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师: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
)厘米
厘米=(
)米
3米=(
)厘米
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师:看教材第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指名回答。)
师: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师: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怎样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小结: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二、
1.教材第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折的?
3.教材第页“练习二十五”第11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通过知识点的回顾使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二:
一、
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不同。)
课件出示教材第页的第7题图。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教材第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师:这些图形是谁看到的?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节复习课,让学生再次回顾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