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课标点点清
课时七运动和力
(课标要求及考点解析)
课标要求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6.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7.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考点解析
一、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①定义:物体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②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定为标准的物体。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可能不同。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情况的判断。
真题1(广东省)坐在高速行驶火车上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火车车厢
B.铁轨
C.迎面开来的火车
D.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
解析:本题有多个物体,而要研究的对象是乘客,判断的是他相对于另外哪个物体是静止的,即他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不改变。通过比较发现乘客相对于车厢的位置不变。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度小。在选择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是同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不同的物体,如本题选另外三个物体时都是运动的,但运动状态不同。在平时生活中,以地面(河岸)为参照物时,我们可以省去参照物不说,如我们平时说的“太阳东升西落”,都是省略了地球这个参照物不说。
真题2(山东省临沂市)周日,晓月和晓华骑双人自行车郊游,在如图所示的行驶过程中以晓华为参照物,晓明是______的。
解析:以晓华为参照物,晓明与参照物晓华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答案:静止
点拨:我们在分析物体运动情况时,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但是当被选作参照物后,该物体就假设不动了,再去判断别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本题借用情景引入运动和静止的判断,这是物理学科命题的趋势,难度较小。
2.运动的快慢
①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米/秒(m/s)或千米/时(km/h)。
②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的运动。常见的物体所做的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在有时我们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平均速度的运算
真题3(湖南省衡阳市)“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解析:由题意知:四个图片中,每相邻两点间所用时间是相同的;若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首先是直线,D是曲线,其次是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也应相等,符合这个特点的只有B选项。
答案:B
点拨:解答此类有关图形的题日时,一是要注意隐含的条件是相邻两点间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二是从图中发掘有关信息。
真题4(湖南省衡阳市)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________。
解析:因为s↓甲∶s↓乙=3∶1,t↓甲∶t↓乙=2∶3
所以v↓甲∶v↓乙
=s↓甲/t↓甲∶s↓乙/t↓乙
=s↓甲/s↓乙×t↓乙/t↓甲
=3/1×3/2=9∶2
答案:9︰2
点拨:本题考查灵活应用速度的计算公式,会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有关比值关系问题,在进行比例计算时,一定要选对公式,搞清各量的比值,分式计算时细点心,比例问题并不难。
真题5(山东省菏泽市)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______h。
解析: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60km表示此处到北京的距离,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t=s/v=60km/(40km/h)=1.5h。
答案: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1.5
点拨: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后计算时间,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意义。
3.长度、时间及测量
①长度的测量
工具:实验室常用刻度尺。生活中有:米尺、卷尺等。
单位:米(m)或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
使用方法:使用前先看零刻度线(是否有)、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把刻度对准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边(没有零刻度线可用易读的刻度线对准),刻度尺不能斜放,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或与刻度线平行。
②时间的测量
工具:秒表或钟表。单位:小时(h)、分(min)或秒(s)等
③误差:测量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但不能消灭。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长度的估测和特殊测量方法。
真题6(广西柳州市)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
A.0.15mB.1.5m
C.15mD.m
解析:记住人的身高在1.5~1.7m。
答案:B
点拨:本题属于粗略估测长度题,因此记住人体上的一些特殊值是解题的关键。左右脚各迈一次间的距离约为1m,中学生的身高1.6m左右,手长1dm左右,手指宽1cm左右,指甲厚度1mm左右。
真题7(山东省济宁市)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cm。
解析:本题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的并不是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而是2.00刻度线,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83(3.83~1.86)cm-2.00cm=1.83~1.86cm
答案:1.83~1.86均为正确
点拨: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测量时注意是否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本题难度中等。
二、力
1.力
①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单位:牛顿,简称牛(N)。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力的相互作用应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真题8(浙江省舟山市)在“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后,“嫦娥二号”也已成功发射升空,并正在绕月飞行。我国探月工程的下一步目标是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和月面车,以对月球表面进行进一步探测。嫦娥二号在绕月飞行时,____(填“受”或“不受”)月球引力的作用;月球着陆器不能利用降落伞进行月面着陆,因为月球表面没有______。
解析: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所以“嫦娥二号”在绕月飞行时,“受”月球引力的作用;月球着陆器不能利用降落伞进行月面着陆,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答案:受;空气(大气、大气层)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题以“嫦娥二号”为背景,考查了万有引力的概念,是一类基础性试题,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课标理念。本题第2空考查了对施力物体的考查。在有力的作用时,施加力的物体为施力物体,而受到力的物体为受力物体,因此,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互的,具体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关键是看把谁当作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受力物体。
真题9(山东省威海市)图中是物理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甲图表示小铁球受磁铁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乙图是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
甲乙
解析:甲图中小铁球在受到磁铁的吸引作用下,改变了小球的运动方向,即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图乙中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时,同时自己坐的船受到了另一只船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所以自己坐的船会向后退,表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运动状态;相互的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图的能力,能从图中得出小球的运动方向在改变,自己坐的船是向后退的。
真题10(北京市)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A.千克B.牛顿
C.帕斯卡D.焦耳
解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故答案A正确。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熟悉程度,其中牛顿、帕斯卡、焦耳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某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某个物理量的单位。同时要熟记单位的符号,单位换算等。
2.力的三要素
①概念: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统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②表示方法: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大小的方法称为力的示意图。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根据要求作力的示意图(见下一课时)和三要素的判断。
真题11(福建省莆田市)如图所示,父子俩相持不下,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_______有关。
解析:大人和小孩在门上的作用点不同,使得大人虽然力气大却推不过小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答案:作用点
点拨:正确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比较简单,但克服了同学们背结论的习惯,应学会从实验中发现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但此题由于命题不合理,同学们会背力的三要素仍然能填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本题可改为“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有关。”
利用力的三要素作图见第二轮专题八。
三、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实验探究、惯性的应用。
真题12(福建省泉州市)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那么宇宙飞船将()
A.立即静止B.减速飞行
C.加速飞行D.匀速飞行
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是“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所以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若物体不受力,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应注意牛顿第一定律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或”字,即两者必具其一且只能是其中之一,是静止不能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是静止,是哪种情况,要看不受力前的状态。由于物体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受到平衡力时和不受力的效果相同。
真题13(湖南省常德市)氢气球下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匀速上升,若细线突然断裂,则重物将(
)
A.不再受力
B.保持原速度一直上升
C.立即下落
D.先上升后下落
解析:重物原来随气球匀速上升,受到拉力和重力作用,当细绳断裂后,由于惯性物体速度向上,但物体此时只受重力作用,因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因此重物在重力作用下先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再落回来。
答案:D
点拨: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习力和运动时要注意结合惯性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
真题14(广东省)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运动物体的惯性比静止时大
C.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失去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解析: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也就是说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对惯性的认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不管它的运动状态如何,是否受力,都不改变,本题难度较小。
真题15(广西百色市)下列实例中,属于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是()
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
B.投出的篮球,离手后仍能向前飞行
C.乘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
D.锤头松了,把锤柄往地上撞几下,锤头就套紧了
解析:汽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系上安全带后,防止刹车时由于惯性向前运动而撞到车前方的物体而受到作用,因此,这个要求是防止由于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另外三项都是为了利用物体的惯性为人们服务的。
答案:C
点拨:在交通规则中车辆要靠道路右侧行驶是为了保证交通畅通而人为制定的,不是防止惯性的要求。
四、二力平衡
1.概念: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这时物体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平衡力的判断和平衡条件的应用(见下一课时摩擦力的求解)。
真题16(广东省)关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以下叙述中的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
B.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
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D.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
解析:抓住平衡力的条件是同体、同线、等大、反向,针对条件对选项依次进行排查,找到正确答案。“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等大、反向、共线,但不共物,故A、C错误。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方向向下,作用在地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向下;力作用在物体上,由于这两个力既不共物,又不反向,故D也不对。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平衡力的判断情况以及相互作用力之间的不同。二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