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授课
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不同。
经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的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一.激情导入,交代目标: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实际上凸透镜还可以成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实像和虚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刻度尺。
2.器材摆放:凸透镜放中间,蜡烛、光屏放两边。
3.器材调整:调整蜡烛、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5.学生分组实验
[1]按照要求组装和调整实验器材。
[2]把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点以外、二倍焦距点上、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点之间、焦点说、焦点以内,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说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记录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想的性质(实像还是虚线;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如果光屏上看不到像,则透过凸透镜,观察成的虚像的特点。
6.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情况。
7.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规律:
[1]实像必倒立且物像两侧。虚像必正立且物像同侧。
[2]焦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3]物体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体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4]当u=2f时,物距与像距之和等于4f,为最小值。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小组合作你积极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必做题:
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3.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A.5cmB.10cmC.15cmD.20cm
4.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得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有可能为()
A.3cmB.5cmC.7cmD.14c
选做题:
5.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A.mm以外B.恰为50mmC.50mm以内D.略大于50mm
6.摄影师利用“”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来源:Zxxk.Com]
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
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
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第四章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知识。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一是学生实验教师点拨指导非常到位。二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四条具体规律,概括精当,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