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有了电视机,炕上地上都是人,左邻右舍都来看稀罕!
作者:张少卿
八十年代初,城里人都有电视机了,可居住在农村的我们,连电视机什么样都不知道。因为刚刚通了电没几年,收音机、录音机的稀罕劲儿还没过,人们对电视机的渴望还不是很大,再说电视机是个啥?不知道!
隔壁的大哥比我大了一旬还多,同是本家但不是一支,因为同姓又是左邻右舍,两家关系自然就近了一些。那个时候东西匮乏,少不了你借我一升米,我借你一袋盐的,至于那些青瓜绿枣、萝卜白菜的,也没那么多讲究,谁摘谁的随便。特别是我家的那颗杏树,有一枝直接长到了他们院子里,待到杏子熟了,就成了两家的果树。
眼见着本家的大哥就到了娶亲的年岁,大爷大娘到处托媒人打问周围的姑娘。后来说成了离我们村30里地以外,赵家店的一个姑娘。这姑娘长得好看,俩人一见钟情,可就是彩礼要的不少,里面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一台电视机。
村里边要彩礼有很多形式,有要“三转一响”的,就是缝纫机、自行车、自鸣钟“三转”加“一响”录音机,有要“三金一踹的”就是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三金”和“一踹”摩托车,要电视机还是头一份。
为了能娶上媳妇,大爷大娘也是豁出去了,东家凑、西家借,拿出老底儿,办齐了彩礼。电视机自然也是买上了,红色的塑料外壳,“红梅牌”的12寸黑白电视机。
结婚那天人们就像见外星人似的,来看这个稀罕的新玩意儿电视机。人们都议论着,大娘也是不厌其烦的介绍着,“12英寸”!耳朵不好的四奶奶听成了“12个音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又觉得奇怪,12寸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小也不够12寸呀,一尺3寸,12寸就是4尺呀,这明显不够,反正闹不清楚!
院里立起了一个高高的松木杆子,杆子上用铝丝弯的奇形怪状的电视架子,扁扁的一条天线从杆顶上直接通到屋里的电视机上。通上电源拧开开关就出来图像了。右侧上有2个大的旋钮,一拧就更更的响,那个是调台的,可农村就那么一两个台,雪花大的都看不清楚,但人们还是觉得新奇。
每天吃完饭就赶紧跑到大哥家去看电视,嫂嫂是一个随和的人,不怕人们来家里叨扰。每天家里都坐下一炕人,说说笑笑的看电视,那时候小孩子能把电视上的每一个广告词都记住,什么“小天鹅洗衣机,送给妈妈的爱”!什么“燕舞,欢乐带回家”!看的第一部电视剧是《海灯法师》。
这样一直好几年,大哥家始终保持着全村第一的地位。后来我们盖了新房从河东搬到了河西,再就不去看电视了!再后来我去初中上学了,看电视就更少了,村里又增加了一台。
我家买电视是第三台,乳白色的壳子,14英寸“北京牌”。爸爸去镇里开会的时候买的,那天正赶上了下大雨,用绳子像打背包一样背在背后,顶着一块儿塑料布走了15里回到家里。挽着裤腿,头上和裤子都浇湿了,只有电视机连纸壳箱都没淋着。
天一晴,就找来村里唯一懂安装的本家大哥,立杆子、做架子,接天线,整整忙到晚上总算是出来人啦。但是时好时坏,一会儿清楚的就像“镜面”,一会儿又模糊的都能变了形。第二天大哥把一个用坏的铝锅圈捆在了电视架上,电视清楚地不得了。
那时候正在看电视连续剧《渴望》,只要电视剧一来,什么猪呀、鸡呀、驴呀,随他去吧!只要能看到宋大成、刘慧芳就行!人们是跟着笑、跟着哭,就好像他们就是剧中的人物。《渴望》电视剧结局那一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我家的电视架子被风刮的转了向,连人也没啦!这可急坏了看电视的一家人,我披着个塑料布在外头转电视架子,屋里头不停地喊,“左边一点,出人啦!不行不行,又没啦!”说实在的把我也闹糊涂啦!使劲转了半圈儿,里边喊:“好啦!”我正跳下来,又喊:“没啦!”我只要手搭上就清楚,离开手就没啦,那能怎么办,就扶着吧,扶着看完了《渴望》,那是真渴望呀!
后来,村里又先后买回了彩色电视机,接着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去别人家看电视的事儿也就没有了,过年串门的也少了,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完了《春节联欢晚会》就睡觉。
以前一群人看电视觉得漫漫长夜不寂寥,现在看电视反而觉得漫漫长夜更长了,到底是咋回事呢?说不清楚,时常怀念同坐在热炕头上,扯下一条被子暖着脚看电视的日子。
.4.5清明节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