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
拍摄于“源·流”展览现场。(左)西晋象牙尺、宋代木尺、明代木尺。自古以来,尺作为衡量世间万物的维度标杆,既是法度,也是标准。
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西晋·象牙尺
●象牙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
●长24.2厘米
●南京升州路出土。这件埋于南京一口古井中的象牙尺,反映出孙吴至西晋时期的尺度形制。一尺长24.2厘米,两面皆以圈点将尺之一半五等分,每分为一寸。这把由象牙精磨而成的古尺,推测可能是一把尺。
在历代官方史书的记载中,国家对尺度的校定通常和礼乐音律密不可分。《虞书》中有记载:"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指的是用音乐来制定度量衡。具体而言,就是用一定长度的律管作为标准长度,以能发出固定音频作为衡量尺度,这样做出来的律管音律、长度就被完全统一起来了。所以,要做出一根精确度很高的律管,必须要有精密的尺具与科学的尺寸。另有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可见都城建康在南朝萧梁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己国家的度量衡制度,这也与古都南京都会性的特性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
国家为了增加赋税
将尺度标准一再递增
南京出土的两把宋代和明代木尺
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这两把木尺长度都约31厘米
即标准的一尺
宋代·木尺
●木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
●长31.4厘米,宽2.3厘米,厚0.6厘米
●南京市中山门外孝卫街宋墓出土
明代·木尺
●木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
●长31.3厘米,宽2.3厘米,厚0.51厘米
●南京龙江宝船遗址出土
如果说出自墓葬的宋代木尺曾为墓主人日常生活所用的话,那么出自宝船厂遗址的明代木尺则是造船工匠使用的工作尺。这把背面刻有“魏家琴记”的明代木尺,与明代工部颁布的尺度一致。工匠们正是利用一把把木尺,通过复杂的图纸精确地制造出标准化的宝船。这些宝船组成庞大的船队,在郑和的率领下从南京出发。时至今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仍在延续。
来源:南京市博物总馆。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