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编辑
周雅来源
赛博故事(cybergushi)按照中国农历,十二生肖就是一轮。今年是己亥猪年,上一轮的丁亥猪年,智能手机面世了。新装备一经亮相,两个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是触控界面,改变了人们操作手机的习惯,由指尖的敲键盘变成指肚的滑屏幕,立刻如丝般顺滑;另外一个是应用商店,改变了人们使用软件的习惯,原来的网站下载,变成了商店购买,PC软件几年光景就将大位禅让于手机APP。还有一个改变更加直观,就是屏幕尺寸的放大。在iPhone流行之前,手机屏幕的平均尺码是2.3英寸,iPhone将参数提升到了3.5英寸,足足大了50%还多。但似乎是云深不知处,身在此山中,这个改变却被人忽视了,漠视的人群里甚至包括智能手机的开山鼻祖乔布斯自己。有他的断言为证,“没有人会想买一个更大屏幕的智能手机”。这句话,和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那句,“全世界只需要5台电脑就足够了”,共同被载入“名人不一定都说警句,还可能说惊句”的史册中。第一次进化:媒介变革,信息刷新屏幕之变为何如此之重,因为它的每一次进化,还关乎媒介的变迁。消费电子产品常迭代,经典学术思想不过时。现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五十年前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做出预言,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是媒介上承载的内容,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本身。当媒介改变了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会随之而变。这句话不太直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从报纸到电视再到手机,其实就走了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报纸是需要二次理解的文字媒介,电视是直观的影像媒介,这两种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影像的电视相比文字的报纸而言,更有娱乐性和传播力。麦克·卢汉的意思是,报纸和电视这样的媒介载体,才是传播的主角,什么样的媒介,如同什么样的酒瓶,决定了其中装什么酒(内容)。屏幕尺寸的改变,就是手机这个电子媒介的容器,它改变了手机介的属性。当手机屏幕在2.3寸,甚至1.5寸之下时,手机更像一个声音媒介,人们使用手机主要是接受和发送“声音”信息,用说人话来解释,就是打电话。短信、邮件功能的存在固然为手机增加了一点点些许文字媒介的属性,但是却没有改变声音媒介的实质。手机不像村里的广播站,能够一对多广播,手机这种声音媒介是一对一的。这就注定了当时的功能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无法形成网络效应,这种媒介的传播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当智能手机将屏幕尺寸提升到3.5寸之后,手机这种媒介的属性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一个声音媒介,成了一个更趋近于电视的,更加直观的影像媒介。智能手机这个影像媒介,毫无疑问又超越了电视。作为移动通信终端,它既可以接收,又可以发送信息,是电视只有下行信息的单通道媒介远不能及的。能够实现一对多传播的智能手机,通过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