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它出自一首非常有意思、又很有教育意义的清代诗。诚然,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何必执着于外界事物?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清朝“六尺巷”的一段历史故事,也是一段历史佳话,至今让人们津津乐谈、广为传颂。那么六尺巷有何历史典故?六尺巷又是怎么形成的?一起来看看。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一隅)
一、“六尺巷”的典故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英。张英是谁?大家或许不太熟悉,但他有一个更有名气的儿子广为人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著名宰相—张廷玉。
张英、张廷玉都是清朝的贤臣名相,被称为“父子宰相”,史上评价很高。张英父子为官清廉,为清朝固国安邦、团结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英,安徽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位高权重,是康熙的红人,被康熙赞为“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廷玉,担任过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历经康雍乾3朝,是清朝唯一的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中国历史上的“父子宰相”极为罕见,为后世称颂的少之又少,像张英父子这样位高权重、又受人爱戴的父子宰相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张英—张廷玉之父)
我们今天所讲的六尺巷的故事,就发生在张英的老家-安徽桐城,那时张英在京城为官,张英的母亲及其他家人都在安徽桐城老家生活。
康熙年间,有一次,在安徽桐城发生了一件宅基纠纷的案件。争执的双方,一方是名门望族的吴家,地方上的一大富户,另一方就是官位显赫的张家,也就是张英家。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吴家和张家一墙之隔,墙的南面是张家,墙的北面是吴家。吴家想翻盖新房子,说一墙之隔的“墙”是他家的,而张家认为这墙是他家的,为此两家为墙,争执不下。
其实,对于这种宅基纠纷事件,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想必都深有体会,真的很难处理的,因为祖上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契约文字,以明示权利的归属。
这样,吴张两家争执不休,吴家认为自己很有钱,张家认为自己很有势力,两家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后来,两家就把官司打到了县衙。
这下让县令为难了:吴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张家有个儿子在京城当宰相,这吴张两家的深厚背景,他哪边都得罪不起啊~
因此,县令就从中调解,想让双方都各自退让一步,但达不成和解。县令当然也不敢轻易断案,于是案子从此也就拖了下来,悬而未决。
(六尺巷)
而张家人,为尽快结案,就千里飞书到京城,向时任宰相的张英求救,大概意思就是说吴家人想独占那一面墙,希望他能回来处理好这件事,为他们出一口恶气。
张英收到信,一下就明白了这是宅基纠纷,虽然只是一墙之争,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睦邻友好关系,毕竟大家进进出出,抬着不见低头见,会十分尴尬的。
还有,对于这样的宅基归属,一向难有定论,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只得另觅他法。张英没用权势压制吴家,而是计上心来,大笔一挥,给家人回了这样一首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回复堪称教科书级别,非常经典、有意思!诗的前两句也是广为传颂,小时候在农村时,经常听父亲提及。而后两句,很多伟人都曾提到过。
回头看张英回复家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意思就是说:不就是一墙之争吗?咱们让给吴家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倒还在,但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呢?当然,早灰飞烟灭了!
什么你的我的?争来争去,到头来一切都是浮云,既然这样,又何必斤斤计较呢?人活着争来争去,一闭眼还不是一了百了,一切烟消云散。
“千里家里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体现了张英的大度与宽容,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实至名归啊。而“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又体现了张英类比的幽默、机智与有趣!
张家人读罢张英的书信,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有所感悟,也觉羞愧。既然老爷子都发话了,那就按照老爷子的意思,大度向后让出三尺吧。
吴家人见此情形,深受感动,也向后让出了三尺。如此一来,吴张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尺巷”。
张英用他的智慧与宽厚,解决了棘手的邻里之争,一时间传为一段历史佳话,流传至今。
钰姐认为,能有这样的结果,一是张英懂人性,以退让来解决问题;二是用宽厚之心待人,必得人之宽厚,这是双向的,也是双赢的。
二、六尺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如今,六尺巷已成为国家的3A级旅游景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游客常会到此游览一番,以感受六尺巷带来我们的人生况味。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的西南一隅,巷子不长仅米,宽2米,由鹅卵石铺就,青砖黛瓦,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古朴而厚重。
伫立于巷中,你会感受到历史画卷在默默流淌。康熙年间,墙的北面是吴家,墙的南面是张家,而如今,吴家张家均不见,唯见小巷树森森!
六尺巷道的两端立着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的确,六尺巷是一个新的文化载体,传递着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传统文化精髓。
六尺巷的景致,除了东边的巷口、礼让碑,还有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等,无一不向人们昭示着中华传统优秀美德的思想光辉。
三、“六尺巷”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如今,重温六尺巷的历史佳话,令我们不由得感受到了人性中宽厚的力量与优秀品德,这种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境界与和谐礼让的精神上。
张英处理官民关系,对待民众态度,解决利益之争的方式,堪称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优秀范本。钰姐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现代,值得我们学习。
有时,我们处理一件事时,不要总拘泥于事情的本身,而要超然于物外,用另外一种思维,另外一种态度,或另外一种巧妙去对待事物,那么很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大度做人,克己处事!人生短短几十载,何必争来争去,执着于外界事物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尺巷,虽只有六尺,却可以作为一把人生的尺子,测量我们的修养境界。六尺巷,也值得我们去走一走,以修行正己,走出人生的天地之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
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