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云南人如此钟爱菌类?除了野生菌种类多,更重要的原因是菌子实在是太香了!
菌季一来,云南人也就开启了吃菌模式,哪怕中个毒也很难挡住云南人对菌子的痴迷。直到雨季结束,这股吃菌狂潮才会慢慢平息下来。
据传,云南人吃菌子有一条鄙视链:
只有口感但没有特殊香气的杂菌在最底端,而那些有奇香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菌子”,诸如松露、干巴、松茸,价格也越是昂贵。即便是同一种菌子,由其产地、时节、尺寸不同,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又有不同的鄙视链。
除了声名远扬的松茸、松露外,在云南人眼中,鸡枞、干巴菌、牛肝菌等,同样作为最受欢迎菌子排在了金字塔的顶端,个个都是吃货们的心头好。
就拿牛肝菌(见手青)来说,它在云南的角色,颇似江南的河豚,都是有毒的美味,需要拼死去吃。中了见手青的毒,重则一命归西,轻则出现幻觉,见到诡异的小人在跳舞。
要想不中毒也容易,民间一般将其切片后高温爆炒,待其彻底熟透也就可以食用了。
在云南,“凉拌见手青”也成为当地方言里的一句俚语,说一个人特别疯癫,就可以说:“你可是今天中午吃了凉拌见手青啦?”如果说一个人盲目勇猛,可以说:“还是你厉害啊,你都敢吃凉拌见手青。”
干椒牛肝菌
但其实,越贵越香的菌子,吃法上也就越简单。菌子本身的鲜味就已经比其他调味高上几个档次,也正应那句“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秋吃百根折耳根是云南民间的称谓,其学名叫蕺菜。初次接触者不习惯其味,习惯后就变成特殊的辛香气味,能诱人食欲。我国食用鱼腥草的历史悠久,汉代张衡在《南都赋》中就有鱼腥草的记述。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也记载了当时加工保存鱼腥草的方法。凉拌鱼腥草
鱼腥草的全株可食,嫩茎、叶及根都可入菜,而根部腥气味道更浓。它的供应期长,春秋以嫩茎叶上市,次年可挖地下茎。而早春采摘是最嫩的时节,叶子正面是绿色,背面呈紫红色;质脆易断,白色地下茎的节上生细须根。野生鱼腥草的根部粉红色,人工培植的则色偏白。秋天挖的根则香味重,口感有点粉,咀嚼起来更有味。云南民间喜生食、凉拌、炒腊肉、炖汤;鱼腥草地下的老茎近年来经常出现在云南人喜爱的各式蘸水中。鹿角菜拌折耳根
凉拌折耳根在云南都有不同的吃法,但无外乎以酸(醋)、辣(辣椒或蒜)或麻(花椒)等味来压制它的腥气,再以盐、糖及酱油、香油调和的汁拌在一起,食用可以清热解毒,是一道药食同源的佳肴。凉拌鱼腥草质脆嫩、味清新、酸辣爽口。冬吃百虫说起云南美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过桥米线、鲜花饼、汽锅鸡等,当然也会有野生菌这样的“梦幻美食”,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Ta一定会告诉你昆虫宴才是云南菜系中既神秘、又美味的存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均有食用昆虫的习惯食用昆虫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蛋白纤维少、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等特点。油炸竹虫和蜂蛹是最常见的做法竹虫、蜂蛹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营养丰富。这是云南人饭桌上最美味的下酒菜之一,油热加少许盐将竹虫、蜂蛹倒入锅中翻炒50秒左右即可出锅,油炸过后的蜂蛹色泽金黄,香脆无比,这样做保留了竹虫与蜂蛹最原始的营养。这种来自大山的美味,不仅好吃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七彩云南大酒楼竹虫配蜂蛹和其他很多地域相比,我们很难给云南的特色饮食,打上一个笼统的标签,云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生活的多元包容。是云南人多少年来随性、洒脱、超然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属于边陲和密林的气质,这些“独特”的食物、恰是云南的地理地貌、自然风物、人文性格交汇而成的小小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