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怎么恢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
TUhjnbcbe - 2024/7/5 18:27:00

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你看到的外在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投射。

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决定了我们对外界的各种情绪反应。

形成自己的认知,提高和完善我们的认知境界,这是我们能否幸福度过这一生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认知是对自己的认知。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是一种聪明,了解自己是一种高明。

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一旦正确了解自己,那也就离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不远了。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懂得谦卑低下,虚心接受他人的经验和建议,让自己的认知得以提高和完善。

大道谦卑,柔弱,不争,幽暗。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无意中遵循了大道规律,自然得到天地大道的支持。

这样的人,老子认为是高明的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做疾病一样去避免、提防,这样才不会犯不知却自以为知道的毛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1、认识他人容易,认识自己难

认识他人是聪明,认识自己是高明,最难的是认识自己。

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我们自己,而人生要寻找和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往往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被他人的眼光的和世俗的约定所限制。

明朝的思想家袁了凡,年少时偶遇一位算m先生。

这位先生告诉他何时考中,何时做官,官至几级,俸禄多少,甚至说袁了凡没有子嗣、寿命53岁。

袁了凡听了也是将信将疑,可是后来的仕途之路,和这位先生说的分毫不差。袁了凡吃惊的同时,感觉到生命已经如此,毫无意义,于是每日不思不想,等待老去。

后来了凡遇到了云谷禅师,经过云谷禅师化导,“命由我造、福自己求”,他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知,从此日日改过,积德行善。

以前的袁了凡,按照他人的眼光和界定而活;开悟后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活出了自我。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认识了自己的袁了凡,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照亮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什么人能够成功和幸福?只有认识自己的人。认识自己,才能活出自我,发挥所长,追求只属于自己的幸福。

2、不知而自以为知是可怕的,知道有所不知才能避免危险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可怕的。

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才会主动寻找和接受他人的建议指导,规避风险和祸患。

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摆脱不知而自以为知的毛病。

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没有办法再去容纳更多的水;只有一个不满的杯子,才可以装进去水。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自以为自己知道,就如装满水的杯子一样,再也听不见别人的劝导和建议。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尊重鲍叔牙的意见,不顾管仲曾经与自己为敌、以箭射中自己衣袋钩的仇恨,重用管仲为相。

管仲采取了富民强国的政策,齐国国力逐渐强势,齐桓公因此被推为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晚年的齐桓公,偏信小人,失去了自己的清醒认知,自以为是。齐桓公不顾管仲临死前的劝告,任用易牙、竖刁、开方等小人治理朝政。

管仲死后,三个小人很快就暴露了本性,齐桓公被这三个人困在宫中活活饿死,一直在床上停s六十七天,才被新继位的国君入土安葬。

《道德经》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自己以为自己高明,其实是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认识、彰显自己。

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知识渊博的人,知道学海无涯,穷其一生也无法学尽,从而更加谦卑,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地方。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短处。因此能够谦卑自守,虚心待人。

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就如同一个圆圈,圆圈以内是自己知道的,圆圈以外是自己不知道的。

认知的范围越大,所接触的不知道的范围也越大。认知的范围越小,所接触的不知道的范围也越小。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越了解自己,越感觉自己的不足和无知,言语越来越谦卑,行为越来越低调。

老子说:“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有智慧的人,有自知之明,不会自以为是,不张扬,不炫耀;自己知道爱惜自己,但不会自以为高贵。

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也就越谦卑,沉默,低调。

这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认知,也是认知中最为关键和高明的地方。

4、一个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顺应了天地大道规律,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人,知识越渊博,行为越低调朴素,言语越谦虚谨慎,内心越清静自守,态度越柔和不争。

这些,正是天地大道的特征。

《道德经》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大道清静虚无,谦卑处下,柔弱不争,幽暗朴素。

一个知道自己不知道,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谦卑自处,虚心待人,这无形中遵循了大道规律,自然可以得到大道的推动,越发成功。

《易经》中说:“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天之道,是要使满者亏损去补偿不满者;地之道,是要使满者溢出而流向不满的一方;鬼神之道,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人之道,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一个自知不知的人是谦虚的,就如一块低洼之地,因其低下不满,天道、地道就会亏损满者、流出溢者,补偿、弥补谦虚低下这一部分。

明朝袁了凡说:“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意思是,每次将要有仕途高升的寒门考生,在他身上一定有一段时间散发着谦虚之光,这种光芒仿佛可以用手捧着。

一个自知不知的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的地方,就会虚心采纳他人建议,弥补自己的不足。

为了听取他人意见,避免自己有太多不知道的地方,贤明的人都会想办法扩大自己的视听。

尧给进言的人设置欲谏之鼓,舜给进言的人立诽谤之木,商汤有专门纠正自己的官员,周武王给进言的人设了可以摇动的拨浪鼓。

即便如此,贤能之人还是担心听到的意见和建议太少。正是这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顺应了天地大道的规律,圣贤志士才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戴。

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一个正确认知自己的人,时刻提醒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样的人,谦虚谨慎,温和恭敬,不与人争,清静自守。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在行为处事上,念念谦谦,尘尘方便,顺应了天地大道的规律,自然更容易得到成功和幸福。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