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短八个字,却道出多少人生道理,若是悟得透,那更是成了自己的人生智慧!
今天正看了这样一篇文章,写的是两位宋代名臣,寇准和吕端的故事。
寇准(年—年10月),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我对这个人的了解还是源于葛优饰演的寇老西儿,他的幽默,机智是我印象最深的,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尺有所短”,如此睿智的寇准也会有“有所短”的时候。就像这件事情上,他就没有想到吕端所想到的这些!
吕端(年-年5月),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在这个问题上吕端相对于寇准,看得就要更透彻,正是“寸有所长”。
这篇文章是说北宋抓到了西夏王李继迁的母亲,按我们的想法,抓到自己仇敌的家人,肯定是杀了干净。赵匡胤的想法也是杀了她,所以找寇准(当时任职枢密院)商量。然而寇准离开时,被吕端碰到,知晓了此事。自己觉得这样很不妥当,就去面见赵匡胤了。
这吕端就举了个例子,项羽杀刘邦老爹的故事,也就是史上有名的“分一杯羹”。吕端这个例子觉得真的十分恰当,面对项羽以烹杀(用大锅煮死)刘邦老爹为要挟,刘邦笑称:“吾与汝兄弟也,勿忘分一杯羹”,结果弄得项羽也是没有办法。刘邦是成大事者,所以不拘亲情这一小节,因而说这叛逆的李继迁更不可能在乎这一点。
这就是对比题了,杀了没有用处不说,还要被李继迁怨恨,这和养着李继迁的母亲相比,至少人情还在,很显然还是后者的好处大些。虽然养一个人会费些钱财,但是和因为两国的交恶不断投入的军备民资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这赵匡胤也是聪明人,当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才会赞同吕端的想法。后来李继迁去世,他的儿子李德明听取了他的遗言,向宋朝纳款请和。
由此可见,吕端的想法还是有作用的,不管李继迁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自己的儿子李德明向宋朝纳款请和的,至少他的母亲在宋朝过得还好,自己心里多少也是有数的。面对宋朝的仁义,自己在打算与大宋为恶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些歉意,另外如果是自己逼死了自己的母亲,怎么也没有大宋杀得好听。
要说这李德明也是聪明人,他的父亲负责打天下,他负责坐稳天下。李德明在位期间的最大特色就是“依辽和宋”,刚刚稳定下来的西夏太需要一个安稳和平的环境来稳固和发展了。同样,刚刚坐稳江山的赵匡胤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稳定的时期。这样,吕端出的这个主意也就成了两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最好的理由。事情就是这样,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往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理由。
寇准没有想到这一层,但这不能就说寇准不如吕端,还是那句话,“尺有所短”而已,正如韩愈的《师说》中所说:“术业有专攻”,所以“尺有所短”未必就是不如人,只不过在这件事情上,吕端“寸有所长”罢了。
当然,我所理解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八个字,所蕴含的道理不可能就是这些,还有另一种解释。如果前面的是偏向于贬义的话,那么这一层意思就是褒义了。也就是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既然贬义是尺寸之间向外比较,那为什么不能改为尺寸之间向内比较呢?尺有长的优势,寸有短的优势,为什么不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在哪呢?
所以当我们自己碰到问题时,不要总是妄自菲薄,光想着“尺有所短”,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也要适当的“高看”自己一些,想一想自己的优点。
怎么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方向来看,得到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我们能把这句话的正反,褒贬都悟透,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