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用人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对人才的态度,是挑剔,还是宽容?曹操治人拢心之道认为,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有高山必有深谷,必须善于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首先,人之才性,各有长短。数千年来,用人者择人、察人累千计万,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宋代司马光总结说:“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啬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而且,人之长短,仅是比较而言,世无绝对之长,也无绝对之短。
明代朱元璋也曾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比较于“寸”,当然为长,但较之于“丈”,则为其短;“寸”比较于“尺”,当然为短,但较之于“分”则为其长。学富“五车”较之于“四车”当胜一筹,但较之于“六车、七车”乃至于“八车”者却显逊色。顾城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确乎“出于其类,拔平其萃。”但是,风凰与风凰相比,河海与汪洋相比,太山与珠峰相比,则更有比其胜者。所以,用人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不可强求完美。
若众皆贤明,则好中选好;若众皆平庸,则必在“矮子之中选状元”,“短”中选“长”。此时,则“短”也为“长”,“庸”也为“贤”了。另外,事之所需,各重一面,无需全才。因此,用人择其长者即可。陆贽曾说过:“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生来完美之人,有如自直之箭、自圆之轮,难以寻找,而世上直箭、圆轮又何以如此之多?只不过是借助于良工巧手,取长补短之力。
其次“良工有不巧,术业有专攻”。三国时,曹军陆战,其势汹汹,一举扫平袁绍百万之众,但是曹军八十万兵临赤壁,却因不习水性,不谙水战,而丧失陆战优势,结果一败涂地。同为曹军,同是曹操亲自指挥,却因地理之变,而优势变为劣势。可见,长、短之较,无人或缺,即使是“贤者”“良工”也在所难免。《吕氏春秋·举难》认为,尧、舜、禹、汤、武,五伯皆有弱点和缺点,“由此观之,物岂有全哉!”不仅如此,即使是有显著缺点之人,也自有其长处,即使是愚人、坏人,也有其可用之处。古人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干虑,必有一得。”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长”“短”并存,兼于一身,或者说,有“长”必有“短”,有“短”也必有“长”。人之长短,不仅并存,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及处于其他不同的条件下,其“长”“短”也可转化。“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春天,兰花盛开,而菊花正待发芽;秋天,菊花烂漫之时,而兰花早已凋谢。究竟兰花为“长”,还是菊花为“短”?恐怕很难分清。即使非分个“长”“短”不可,那也应据其不同季节而论。同理,人之才情有时也因时节及其他条件而变,其条件不同,“长”可以变为“短”,“短”也可以变为“长”。可见,“长”“短”之分,还应据其不同条件而论。
往期文章:曹操厚待归顺者有多厉害?五个儿子全部封侯,曹操封他为万户侯!
不讲出身、不讲门第,唯才是举,成就一番霸业之刘邦
孙子兵法之隋炀帝东征高丽!
人在面临绝境时,大多有三种状态,你是哪一种?
不善上官者必为正直士!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