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怎么恢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黄克诚老提意见,43岁被侃称黄老,伟人意
TUhjnbcbe - 2024/2/4 15:02:00

年9月14日,延安的中央*委收到一封长电报,标题为《对当前局势和*事方针的意见》,电报详细阐述了抢占东北的意义,希望中央派出“至少五万人,最好十万人”越过山海关,赶在国民*接收之前占领东北的各大城市,从而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这封电报高瞻远瞩,与后来形势的发展惊人地一致,而发报者就是*克诚。

*克诚,生于年,9岁开始读书,20岁那年考入湖南第三师范后,首次接触马克思主义,从此投身革命一往无前。他参加过北伐战争,长征时作为前卫部队浴血湘江,之后历经四渡赤水、攻克遵义、东征、西征等战役,成为经验丰富的红*指战员。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总*治部组织部部长、师旅*委、八路*第四纵队*委、八路*第五纵队司令兼*委。年,率第五纵队南下,与苏北的陈毅、粟裕会师,所部此后改编为新四*3师,*克诚任师长兼*委,就地负责苏北*区的防御与发展。

◆抗战时期的*克诚(中)

在巩固苏北根据地的同时,*克诚把目光放到了整个中国,他开始从整体战略上考虑问题。虽然此前从未到过东北,但凭借敏锐的战略嗅觉,他清晰地感知到,一旦抗日战争结束,东北将成为全国局棋中,最重要的棋子。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整个东北暂时被苏联红*接管,他们承诺三个月后撤*再将其交给中国*府管理。由于苏联是跟国民*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若我*不预先准备,到时候东北会被完整地交给国民**接收,为了抢时间,中央先派出小股部队秘密北上,以地方*和东北义勇*的名义出关,而曾克林所部则成为抗战胜利后第一支进入沈阳的中国*队。

与此同时,山东、华中等地的八路*和新四*也在陆续北上,但由于中共七大在六月才结束,大部分高级将领还留在延安等候工作安排,而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又去了重庆谈判,导致*队的调动进度缓慢。时间就是生命,*克诚心急如焚,几次向华中局提议给中央发报加快进度,华中局都没有明确答复,新四**长陈毅此时还在从延安回来的路上,情况迫在眉睫。

按理说,以*克诚当时的级别,是不能直接给中央发报的,那属于严重越级,但为了局势,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9月13日,他反复斟酌后,起草了《对当前局势和*事方针的意见》,并于次日发出。电报明确提出:为了发展壮大,必须抢先占领东北,建立起一块较大且稳固的战略根据地,以此支援关内的战争;在关内以晋绥察为第一战略根据地、山东为第二战略根据地,从而把北方连成一片;他提议尽快派出大部队赶赴东北,如能有十万人最好,至少也得五万人。

这封电报言辞恳切,又颇具远见,正与中央的看法相合。恰好同一天,曾克林带着苏联代表贝鲁罗索夫飞抵延安,报告了东北的形势,“到处是武器、兵员随便召”,建议多派部队过去。代管中央*委的刘少奇没有计较*克诚的越级行为,反而把他的意见重点报告给毛主席,主席十分赞赏,于9月23日命令新四*3师整体开赴东北。

就这样,*克诚率领3师的四个旅和3个特务团北上,共计人,除去路上因泥泞、伤病掉队的人外,还有人,成为闯关东的十一万大*里,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年新四*三师独立旅北上路过河北霸县与师主力会合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克诚贡献良多,先是带去了首批出关部队中的绝对主力,随后又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有力保障了北满部队的生存环境。年开始,*克诚调任东北民主联*的后勤司令兼*委,为部队的扩编和反攻国民*提供了完善的后勤补给,并因此锻炼出强大的*工工作能力。随着辽沈战役胜利,整个东北结束了战争状态,*克诚将迎来新的历史考验。

年11月20日,正在沈阳东北局开会的*克诚,接到了中央*委的新任命,提前准备担任天津*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彼时平津战役还未打响,天津解放还要等到近两个月后,究竟是谁下达了这样一桩委任状呢?东北局的领导转告他,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并嘱咐他好好干。

说来也巧,*克诚与毛主席其实颇有渊源。两人是湖南老乡,主席年毕业于湖南一师,而两年后*将*就读于湖南三师;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克诚考上了广州中央*治讲习班,七名讲师由国共双方组成,包括毛泽东、李富春等人,因此*将*也算是毛主席的弟子门生。长征期间,*克诚作为前卫部队,最能感受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妙处,自此成为忠实的追随者;而到了抗战时,*克诚提出恢复*治委员制度,同样得到了主席的欣赏,进*东北的过程中,*克诚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主席好评连连。

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当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被我*攻克,如何管理就成了大难题。毛主席把目光聚焦在*克诚的身上,从他管理西满*区、冀察热辽*区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举止有度、沉稳老练,同时也敢于放手去做的人,用来维持天津秩序,迅速恢复生产再好不过了。

年1月15日下午四点,攻城部队经过29小时的战斗,全歼了天津守*,仅仅两小时后,*克诚就带着*管办成员进城,全面接手了天津*务。在他有条不紊地指挥下,仅仅一个星期,天津就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喧闹气象,成为我*治理大城市的典范。*克诚把接管天津的经验从头到尾做出了书面总结,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全过程。报告递上去,毛主席大加欣赏,并让他当面汇报。

◆天津战役时我*金汤桥会师

当年5月,*克诚第一次跟毛主席面对面交谈。看到自己的偶像,他未免有些忸怩,但只要说起工作,就依然滔滔不绝。由于良好的文化素养,*克诚的总结归纳能力非常强,毛主席特别欣赏他这一点,还亲切地跟他拉起了家常,顺便请他吃了顿便饭,饭菜虽然简单,却都是湖南风味。

第一次点将成功,毛主席对*克诚的信任又添了一分。在用餐时,他告诉*克诚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天津已经管理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回到湖南,好好的建设共同的家乡,为此特意安排给他几个月的假期疗养伤病。

这又是一步提前预判的妙棋。彼时,渡江战役激战方酣,湖南尚处于程潜、陈明仁的管辖之下,到了九月,程、陈二人通电起义,并前来北京参加*协会议,毛主席特意叫上*克诚,一起去车站迎接,提前让他们互相熟悉。果然,有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克诚在担任湖南**委员会的副主任的三年里,与程潜(主任)通力合作,把湖南的*务整理得井井有条,不仅顺利结束了土地改革工作,经济建设更是大有起色,全省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二次点将*克诚,他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年7月,正在为建设家乡努力奋斗的*克诚,突然接到了中央的电话,要他回北京担任中央*委副总参谋长,兼任总后勤部部长。这虽然是一种擢升,但离开心心念念的家乡,*将*多少有些不舍,犹豫之下,他给毛主席拨通了电话,希望能问问原委。

毛主席解释道,是自己再次点了他的将,因为中央正准备改组机构,很需要*克诚的经验。对于*克诚有话直说的性格,毛主席并不感到突兀,反而耐心地鼓励了他,也殷切期望他能拿出治理天津、建设湖南的劲头来,为中国*队的正规化建设做出贡献。主席知道*克诚在湖南任上三年都没回家看看,特地嘱咐他,离任后返京前,一定去出生地永兴转一转,跟老家人聚一聚,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在中央*委,*克诚重点抓后勤保障工作,利用当年在东北的经验,以及在天津、湖南历练出的不畏难精神,把千头万绪的工作彻底理顺,不仅为抗美援朝和炮击金门提供了良好的后勤支持,也为*队装备更新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还直接负责了两弹研制基地的选址工作,再一次展现出自己优秀的*务工作能力。

从年到年,毛主席三次点将*克诚,全部取得成功,无论是迅速接管天津,还是革除湖南弊*,或者发展后勤保障,*克诚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大授衔时的*克诚(左二)

年,在建国后第一次*队授衔中,*克诚凭借悠久的资历和过人的功绩,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其入选的理由大致跟谭*差不多,属于*工干部一类,而非以战功入围。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忘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的卓著功勋,尤其是他高卓的战略思想,更是出类拔萃。

很多人认为,*克诚是因为地位高、资历老,才被称为“*老”,这其实是一种谬误,他这个称号其实来源已久,至少在抗日战争中就有人这么叫了,就连比他大九岁的毛主席,也曾亲自为这个称号宣传,大大增加了其知名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话还得从*克诚的性格说起。*将*是个刚直不阿的人,而且看问题客观,很少带有激烈的感情色彩,这在那个激荡的年代并不多见。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反对一味跟国民*硬碰硬,因为以当时的*队实力,根本不足以进攻城高墙厚的大城市,可这些言论不怎么中听,也让他多次遭到降职,战友们嫌他唠唠叨叨像个老人家,没有年轻人的血性。

*克诚当然不缺血性,血战湘江那般艰苦的战斗,他照样冲在最前面,不过性格老派也是实话,久而久之,身边的人就开始叫他“*老”了,这自然也不是什么尊称敬称,反而带有一点点调侃。

年9月,刘少奇把*克诚的电报转发给身在重庆的毛主席,主席津津有味地品读完,突发奇想问了一句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个*克诚是不是你们口中的“*老”?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还探查了下这位湖南老乡的年纪,原来才43岁,比自己还小九岁。

在*内,能被称为“老”的人,都得是年高德劭的老革命者,比如“延安五老”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和谢觉哉,以*克诚的年纪自然不在此列。工作人员告诉他,是因为*克诚“老提意见、老唱反调”,大伙才如此调侃,毛主席听完哈哈大笑,表示只要意见对、居心正,那也没什么不好的,他的这番言论无疑为*克诚正了名,从此“*老”就成了一种尊称了。

而随着*克诚在*务工作中出色的表现,大伙对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自然开始从心底里接纳了这个称号,等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将*真正到了七八十岁,成为*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时,“*老”的称号也算是名副其实了。而他一辈子为人正派,颇有古君子之风,自然担得起这样的称呼。

◆*克诚将*在工作

*克诚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这样的态度其实也延续到他的日常生活里。早在长征时,作为红三*团第四师的*委,他经常跟着11团行动,由于视力很差,经过一些泥泞的路面时,往往需要警卫拿根木棍牵着他走。某次,11团团长王平跟他开玩笑,替代警卫员接过木棍,然后时不时跳一跳,假装那里有个水坑,*克诚不疑有他,也跟着跳了跳。这一举动顿时在气氛凝重的长征路上引得了战士们的些许嬉笑。然而*克诚却说:“我跟着跳,是因为我对战友毫无保留的信任。”

在对待家庭上,*将*的态度也不失端正,有时甚至严肃得有些可爱。他在投身革命前,有过一个妻子,只短短相聚后便分离,为了不耽误人家,就写信回去要她改嫁,从此一直忙于工作,没时间分心恋爱,就一直到了年。

这年,他带着八路*第五纵队,经淮海绕到苏北,在当地扎根下来。阜城正好是他苏北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当地县长宋乃德也是一位革命者,对*克诚非常钦佩,得知他尚无家室,就撮合他与女大学生唐棣华,那一年*克诚已经39岁了,而唐棣华才23岁。

结婚当晚,*克诚又拿出他的严谨作风,跟妻子约法三章:①不能因个人或婚姻损害*的利益;②不得打听工作上的事;③不得因为强调男女平等让自己迁就对方,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因为他的工作岗位更重要。

唐棣华是个新式大学生,接受过很多现代化的思想教育,对于前两条,她当然可以理解,但第三条就很难接受了,都是工作,为什么你的就比较重要呢?不过闷闷地生了一会气,她还是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克诚说得足够坦诚,他个人担任了苏北*区司令员,又要防备日*,又要提防国民*,还要抓管辖地的建设,的确是宵衣旰食,自己不应该要他多迁就。更何况,丈夫说话坦诚,彼此交心,并无拐弯抹角,唐棣华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约定,两人感情至死不渝。

建国之后,*克诚得到了不错的待遇,但他交代给工作人员,不能多占国家资源,以至于屋顶漏雨都不搬家,只拿一些水盆接着。他的子女们很早就被告诫自力更生,不得打着父亲的旗号在外面招摇,不得借用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不得妨碍正常的公务,一儿三女都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最后全部成了大学者,家风之严可见一斑。

◆*克诚将*与妻子唐棣华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克诚大将就是这样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之人,跟他共事的人无不钦佩他这一点。当年在新四*,他的老上级陈毅元帅,就曾佩服地评价他:“*师长虽然高度近视,却是个千里眼哟!”而那位捉弄过他的王平上将,内心也一直将*克诚当做老大哥,在他被降职时仍然尊敬有加。

年12月,*将*病逝后,新华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为革命奉献了一生,他的逝世是我*我*的重大损失”,而中国网更是奉上了绝高的评语:“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克勤克俭,刚直不阿,忠贞不渝”,人民也将在心中,永久地怀念他!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克诚老提意见,43岁被侃称黄老,伟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