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真是魔幻,《后来的我们》恶意刷票退票被曝光,真是用真金白银的新姿势,解锁《幕后玩家》电影略单薄的“曝光玩法”。
“大规模退票”这种票房新玩法,我们简单捋一遍,了解的朋友请直接跳到下一个部分。
大规模退票
《后来的我们》预售惊人,舒姐上一次写稿的时候,就发现预售很惊人到了将近五千万,排第二的《幕后玩家》当时才不到五百万,相差十倍。
上线第一天,票房2.8亿,创下文艺爱情片之最,可以说是非常腻害了。
结果,被质疑疑似“退票作假”:利益相关者大规模购票,制造出一票难求的假象,导致吃瓜群众跟着买,预售高、口碑好,唬的院线给了高排片。
然后,在电影上映之前,再大规模退票(否则就成真买票了)。
目前第三方售票平台猫眼(同时也是电影发行方)已经发声明,划重点:
第一,他们也监测到了大规模非正常的退票(承认不正常)。
第二,这和他们无关,他们已经关了退票渠道。
目前刘若英和团队还没有回应,但这么大规模的异常退票,网友普遍觉得,恶意营销这个锅是逃不掉了。
恰好隔壁《幕后玩家》,故事就是来回掰扯,曝光幕后的黑交易...
不过,被豆瓣网友diss不够高能、深刻,你看,精彩的永远是问题层出的现实啊。
不过说回《后来的我们》电影本身,我个人其实挺喜欢的。
尤其是“被导演耽误的演员”田壮壮部分。
来,我们从头说起。
少女小渔的残酷
年严歌苓在美国穷的快要活不下去,李安找到她买下版权,于是有了他唯一一部监制(非导演)作品,张艾嘉导演、刘若英主演的《少女小渔》。
23年后,刘若英拍了这部“少女小晓”。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陈可辛封神的《甜蜜蜜》对比,舒姐真觉得没什么可比性,反倒是多次让我想到陈可辛的另一部《如果爱》。
《如果爱》里的*一心跟着副导演走,跟着“歪国导演”走,被骗以后灰溜溜地回来,躺在冰天雪地的河流上。
*的角色上线时很像她,一心要找有房有户口有事业单位/国企工作的北京人,被劈腿被骗,气鼓鼓又灰溜溜回来。
*是灵动天真里有股上位的劲,*是清纯俏皮里有股野蛮的冲劲,分分钟想靠睡男人博上位。
却不惹人讨厌(对比一下《芳华》里想找个金龟婿的林丁丁,怯弱里都是女表气冲天啊,完全不一样)。
井柏然学生时代的装扮,蓝灰色系的衣服和眼镜,都有点像金城武(虽然颜值有差距)。
故事在这样的基调里展开,开场是明媚和吸引,转折是愤怒和压抑,结局是唏嘘和残酷。
刚开始,年轻的男孩和女孩喜欢彼此,东北漫天的大雪,北京摇曳的银杏,天上双宿双飞的风筝,相对就是欢喜。
*在路边捡了一个破烂沙发,打电话骗井柏然我不舒服你快回来,各种撒娇卖萌、才搬回去这么个破沙发(出租屋太小没地方放),两个人一直希望,可以住有沙发的大房子。
可以在北京落地生根、然后衣锦还乡。
井柏然花光了年终奖、还借了钱、租车回去过年,在同学面前装大款,还是被一眼看穿:到时候在北京房子、孩子上学、看病,哪一样不扒层皮。
抢着要买单,看一眼结账的数据,默默怂了。
骄傲的自尊心,再加上对未来的整个信念,也没有一顿普通的账单贵。
七拐八弯拖着编织袋才能到的群租屋、地下室,卖碟片的地下通道,底层的细节都很真实,残酷又温情。
镜头从两个人的出租屋,拉到鸽子笼一样的俯拍,有人欢喜有人愁,多么扎实又动人的人间烟火。
《北京女子图鉴》没拍出来的底层奋斗质感,很显然《后来的我们》做到了。
我也很诧异,一个出生将门的台湾女歌手,为什么可以拍出底层的北京,转念一想,刘若英是当年的那个少女小渔啊。
《后来的我们》不仅仅是杜笃之的音乐、李屏宾的摄影,田壮壮的加持,还有《少女小渔》以来这么多年的冷暖人生。
漂在北京也好、东京也好、台北也好、纽约也好,地点并没有本质分别。
年轻人希望往金字塔的上边爬,努力了很久却越来越下坠,梦想不过是以卵击石的鸡汤。
反倒是“如果我们没有分手,你就不会成功”,那种残酷,更接近真实。
“错过”是一个偶然味很重的词,怀念前任的故事里,也时常会有阴差阳错的误会,可是《后来的我们》没有,反而以一种斩钉截铁的必然姿态,来表达“我和你势必不得善终”。
阴差阳错的追悔已经很难打动我,但我被这种必然的残酷击中。
《似水年华》十五年之后,刘若英惊动半个贵圈的打call团队里,没有*磊。
克制和复调
在电影之前,我最坏的预估,是这将是两个小时的《后来》《很爱很爱你》《原来你还在这里》加长版MV混剪。
结果有五月天有陈奕迅,就是没有刘若英的回忆杀金曲大合集。
她的歌,可以当青春的刻度尺来用(是暴露年纪了吗?)但她没用。就连五月天的出现,也有很克制的正确,隔壁xx的惊天动地吵死人,井柏然和*尴尬分享MP3里,五月天的歌。
这种对比和复调,让《后来的我们》有了比大部分狗血青春片,高级很多的克制。
隔壁卖碟的小哥,和井柏然相见恨晚,对暗号一样大串押韵的香、美、慧。
*夜晚报复性的大声啊啊啊呀呀呀。
都是非常欲望基色的段子,可效果,却是清甜纯净的。
而彩色和黑白两种叙述,让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两个人的感情要崩坏。
*半推半就地成长,井柏然折叠成愤怒。
一开始,*向渣男自投罗网,井柏然愤怒打人。
后来他希望给*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做不到,被客户揍了以后在烧烤摊上继续打人。
那种愤怒,拖着整个人不断下坠。每一天都强行励志、可是内心深处清楚:再也不会好了。
所以*离开是必然的,但,问题出在,*离开以后井柏然就,成功了?
有点强行逆袭的鸡汤感。
《如果爱》里金城武从在北京学导演的穷学生,变成当红演员,没人质疑这一点不合理,毕竟,金城武的脸摆在“他当演员会红”的位子上,自带说服力。
《后来的我们》前半段,井柏然*的“爬不上去”,很有残酷的说服力,但这种说服力在最后变疲软。
井柏然带着游戏梦想来,毕业以后修电脑,室友也一个一个走了;再度回到过去,以为他爬起来了,结果卖片子坐牢了;再回忆一次,这次他的游戏终于要转折了吧?结果他在当客服送快递。
既然现实这么艰难,既然游戏始终不能红,为什么*走了就忽然好了...我还以为会有游戏成功、被别人侵吞,然后井柏然改行卖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昧着良心骗钱的环节。
就像*的“嫁入北京梦想”,对方博士的妈妈嫌弃她,有家室的小公务员欺骗她,*只要嘴硬说对方对她多好,你就能猜到,没什么王子灰姑娘的美好馅饼。
这背后是一套看条件的、硬通货的、血淋淋的现实交易体系,没好学历好工作好家世的*,试图走捷径,大概率必然是自己向渣男飞蛾扑火。
相应的,创业完成初心和梦想、做火一款游戏,哪有那么容易。
结果...
自己费心建立的现实质感,自己用五毛鸡汤来局部拆台。
贯穿整部电影的现实质感,在“伊恩找不到女孩、整个世界都会被灰白”的情愫里,变成了走情绪路线。
虽然画面变彩色,我承认挺动人的,但总觉得有些失格。
好在,有田壮壮。
最后读信的长镜头里,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细节,井柏然哭、孩子帮他擦去眼泪。
田壮壮已故父亲的画外音一点都不煽情,可当时整个电影院里,都是掏纸巾时候纸巾袋子的塑料声。
长辈的温厚,忽然让《后来的我们》,向《相亲相爱》的靠拢,爱人和亲人的分野,在那个瞬间,有了浸入骨血的模糊温暖。
结语
看完电影,认真被打动过。
后来的我们,看见满屏的恶意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