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的大学记忆中,暑期社会实践都是一份挥之不去的记忆。自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是第一课堂的有力支撑和延伸,也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
年10月,教育部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要求,明确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缺少评价工具、实证数据等,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提升了能力、能力提升的程度如何、能力提升的路径机制是什么等问题也成为了学生成长的“黑匣子”,难以量化评估。如何在实践育人的语境中探索学生增值评价,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日,由团聚力会同来自于教育部社科中心、共青团系统、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大、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法大学等多位实践育人专家联合完成的《年大学生实践育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聚焦实践育人背景下的学生增值评价,依托社会实践“云”平台,团聚力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测量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的研究工具,对年暑期所高校的多支实践团队、多名同学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全面跟踪记录,通过实践活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学生实践收获进行了测量和数字化再现,也使得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探索增值评价路径成为可能。
数字化再现:“脱贫攻坚”等成暑期“云”实践主题词
近年来,各校共青团依托丰富的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大学生进行*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和素质养成,其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不断拓展。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年暑期,各高校实践团队及个人积极通过“云”调研“云”宣讲“云”支教“云”服务等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对其实践主题进行了数字化再现,发现支团队将“决战脱贫攻坚”作为关键主题词,支队伍以“讲述抗疫故事”为主题,支队伍将目光聚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