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称为“兵圣”,可见他用兵有多么的厉害。也因为他,中国出现了很多成语,甚至有人说,他是“成语之祖”。
少时韩信
韩信当年在淮阴城时,被一群混混欺负,要求他从一个人的胯下钻过去,试想一下,堂堂一个七尺男儿,怎能受如此屈辱,定然不会钻的。
可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钻了,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来。
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是韩信为了苟活而选择的屈辱偷生的办法,但是好多人都看错了。
也正因为这件事情,磨砺了韩信坚韧不拔的品质,阐释了作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品质。
年轻时候的韩信,家境是如此的贫寒,只能通过垂钓维持生计,但是问题就来了,你又没有袁守诚(《西游记》里面泾河龙王案里面的算命先生)给你算计,哪一块有鱼,哪一块鱼多,所以有时候饱一顿,有时候饿一顿。
他当年钓鱼,个人认为,只是为了单纯地生计,并没有钓“大鱼”的意思。虽说当时已经有几分才学,却不为人赏识,不然也不会去钓鱼了;
再者说,也不会推销自己,广告宣传做得不好,像诸葛亮人家就“好为《梁甫吟》”、“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又有水镜先生的“得卧龙凤雏一人,可得天下”,最后终得刘备三顾茅庐,委以“*师”要职;
当然韩信也不差,甚至更高一筹,最后被刘邦拜为“大将*”。
拜将封侯
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刘邦的心腹——萧何,于是萧何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并拜为大将*,天下初定又封为楚王、淮阴侯。
在当时,项羽的实力也是比较强的,并且为人豪爽仗义,富有英雄气概,好多人都想结识他,投入其麾下,韩信也没有例外。
可是到了项羽*营,他只做了一个普通的“马前卒”,他真正的统帅之才无用武之地,最后就改投刘邦麾下。
细细想想,韩信在项羽*营的结果是必然的:项羽文有谋士范增,武有龙且、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等人,而项羽本身的*事才能更是了不起,又有万夫不当之勇,试问还有你韩信什么事。
而韩信又与诸葛亮是何其相似:当年的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而不跑去找曹操、孙权又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曹魏、孙吴双方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是人才济济,诸葛亮去作为一个“新人”,必然会被冷落。
韩信被封为大将*后,智取咸阳、暗渡陈仓、彭城救主、东进灭赵、妙计灭齐、平定四国、击败项羽,可以说要是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朝,刘邦也不过是一些散兵游勇的无赖头领;
又或许刘邦也能成事,但起码晚十几年是没有任何质疑的!
赠金漂母
当年韩信在河边垂钓受饿时,有一位老妇经常给他施舍吃的,在他功成之时专门回来报答她,司马迁《史记》里面说:“赐千金”,本人以为不妥,“赐”是“恩赐”、“赏赐”之意,你报答人家却是赏赐,未免有几分高高在上之意,所以应该用“馈赠”较为合适。
在电视剧《楚汉传奇》里面加了韩信的一个感情戏——季桃。真的应该那句“在自己最没有能力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想照顾一生的女人”,无奈的韩信只留下两个字“等我”。
然而是人,终究逃不过现实,在韩信荣归故里时,季桃已嫁人,而丈夫却是当年欺负自己的那个混混。当然,韩信也没有怎么为难那个混混,只留下一句“好好待她”,便默默离去,体现出了一个大人物、大英雄该有的“以德报怨”的品质。
这虽是电视剧杜撰,又或许也是事实。试想一下韩信当时的心情,估计比“一万只羊驼从心里跑过去还难受”。
被女人杀
韩信虽然有“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五不死”的承诺,但终究被吕后让宫女用“竹签/棒槌”将其杀死。
为什么要杀呢,就是“功高震主”,并且当时他才35岁,正值壮年,并且手握重兵;而刘邦已经60岁、张良54岁、萧何61岁,可谓是到了快死是年龄,刘邦就是怕自己死后没人能镇住韩信。
历史又是何其的相似,年后的魏延也是如此,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就安排了马岱诛杀。
又有人说,韩信是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按理来说应该是可以预知自己下场的,所以应该早早地急用勇退。
韩信一生轰轰烈烈,可是最后也走上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大丈夫应当如此,不过死的也确实太窝囊了。
年11月5日
单选
韩信是因为自大而死吗
是否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往期原创:
你知道这些君王都去哪了
那些被看好的太子,为什么却没有继承皇位
这两个人身世不明,却成为千古一帝的人
为何周、汉、晋分东西,而宋却分南北
#亲爱的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