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从古文或古装影视中看到‘我堂堂七尺男儿’类似的话,那么七尺到底是多高,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又有多少呢?
各个朝代的度量衡不一致,对于七尺的定义也不一样,关于七尺男儿的出处也众说纷纭。秦汉时期,1尺≈23厘米,那么古籍中记载的西汉著名大将*霍光七尺三寸,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七左右。作为*队首领,他的身高应该是持平或超过平均值的。
秦汉相差不过数十年,人们的身高必然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秦朝出土的兵马俑身高却都超过一米八,不免令人心生疑惑,兵马俑的身高是否能代表当时人们的真实身高?其实,作为象征兵强国盛的*队,在征兵的时候挑选身材较为高大的人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可能出现士兵的平均身高和全国人民的平均身高相差甚远的状况,毕竟当时士兵的数量也是相当庞大的。从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来看,也许是刻意把它们打造的高大威猛,来象征他独一无二的身份和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
读三国的时候,被不少雄壮威猛的人物吸引,那么三国里的人物都有多高呢?在三国到西晋的这段时间里,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2厘米。关羽身长九尺,也就是两米多;张飞、诸葛亮等人均是八尺,大约是一米八;刘备七尺半,相当于一米七三,与想象的没有太大差异。比较令人诧异的是一代枭雄曹操,气场两米多,真实身高不到一米六五。这也验证了,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曹操是今安徽亳州人,纯正的南方人;张飞是今河北保定人,关羽是今山西运城人,都是北方人,身材高大,身形和生活环境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七尺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古代男子的身高,按山河地域划分,相对于秦岭淮河以北平均值要高一些,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均值要低一些。
北朝时一尺又增长了很多,达到了29.6厘米,之后,仍然不断增长,明清时,一尺≈35厘米,此时的七尺便到了两米多。在古代,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远远不如现在,人们勉强能够生活下去。在灾荒甚至战乱年代,很多人连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身体营养不足。现在,人们注重饮食健康、营养均衡,与两米还相距甚远。不论是从科学的角度和遗传角度来看,古代人都是很难比现代人高的,所以当时人的平均身高到两米多是不太科学的,那时的七尺男儿便不能再指具体身高了。而现在一些隋唐古装剧中讲到身长七尺,也就不太准确了。
其实古时,七尺不止指的身高,还可以表示年龄。在《周礼》中提到的七尺代指年纪满二十的男子,在年龄下足七尺,上至六十才能具备服兵役的资格。由此可见,七尺男儿所要表达的是有能力、有责任和担当的成年男子罢了。
综上所述,“七尺男儿”在表达上更多是一种代称,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源源不断的一种精神传承。不论身份如何,是骁勇善战的将士,是神机妙算的谋士,是称霸一方的君王,还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不论真实身高过或不及七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个人追寻,舍己为人、不畏担当的精神意志都会给他们塑造一个光环,而这光环又怎能用七尺衡量,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怎会为尺度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