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有一只猫,对自己的过失总是百般掩饰。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它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话没说完,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它又在表演潜水了。”这只可怜而又可悲的猫,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多人自欺欺人,生活在虚无之申,认为自己的缺点是见不得阳光的,不能勇敢面对,于是极力去掩盖。一个人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甚至将自己的缺点也当优点来看待。
百股掩饰自己的缺点,无疑是让蛀虫在自己身上蛀洞,最终只能毁了自己。身上有缺点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和缺点,这是智者的心态,也是勇者的行为。
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同样不利于自己的进步。看不到自己缺点,就学不到别人优点;看不到别人优点,就改不掉自己缺点。
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看不起小枣树,几次嘲笑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什么也没说。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又大又红的果实,院子里的人们把枣子打下来,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这时,小柳树心里想:“这下,小枣树该说我了。”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还是没说什么,小柳树有点忍不住了,它就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啊?”小枣树说:“说你什么呀?”
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结枣子呗。”而小枣树却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你比我长得快,落叶比我晚,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多好呀。”小柳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就是自己的短处。整天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别人的长处,我们的眼光就会逐渐暗淡,心情也会随之阴沉,慢慢地就感觉不到明媚的阳光。
古语说得好:“惟尽知己之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长,而后能收人之长。”多看别人的长处,你就会进步。多看别人的长处,就会找到一份平常的感动,就会让自己的心境愈加乐观,也会让我们更加平易近人和朴实无华。
生活中有些人总在指责他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过失,常有一种“天下无马”的感慨。其实,不是别人缺点太多,而是我们不懂欣赏,不是别人优点太少,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有人问孔子对自己的弟子的评价,孔子说:“颜回比我贤明,子贡比我善辩,子路比我勇敢。
“他们都比你强,为什么还会认你为师呢?”
“他们认我为师,不是因为我比他们更贤能,而是我能让他们更好地去掉缺点,发扬优点。”
这便是圣人的眼光!面对三千门徒,总能看到最亮的闪光点,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种种不足。或许正是这种眼光,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佳话,才有了“孔子师郯子”的美谈。看到微瑕,更能看到白璧,于是圣人的思想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长青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