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眼睛是个非常神奇的器官,它如此神奇,以至于有人质疑:如此精细的结构,怎么可能不经设计而直接进化而来?
眼睛的的确确就是一点点进化来的,一开始出现的只是简单的感光细胞,这是五亿年以前的事了,然后才慢慢地进化得能够看清东西。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带来竞争上的优势,亿万次的淘汰之后,幸存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视力
按理说,这样一个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神奇器官,应该是十分完美的,但是我们轻而易举的就发现了他的缺陷,那就是眼睛很容易近视!
这种很容易达到了什么程度呢?据统计,时下我国的近视人口达到了六亿人,也就是说不算婴幼儿,少年和成年人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患上了近视。
不惟现代,古代也有很多人是近视眼。不过,古代不把近视眼叫近视眼,而是叫作“近觑眼”。还是古人有才啊,这“觑”是个动词,一下子就把一个近视的人眯着眼睛,伸着着脖子往前凑,努力要看清一点的样子,描摹的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古文中还讲了个故事,说有两个近觑眼,一个抱了只老母鸡,另一个抱了团棉花,因为视力都不好,所以撞到了一起。抱老母鸡的人,老大不乐意地说:“哎呦,你怎么拿大肥油往人身上蹭啊?我这可是新衣服”抱棉花的人一听乐了,知道对方眼神不济,于是反讽到:“啧啧,瞧您这眼神,还玩鹰呢!”
估计近视的人都闹过类似的笑话,我也近视,我也曾经将一堆木头当作了一辆小卡车,嘀咕了半天,也没搞明白。
近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作为一个神奇而完美的器官,眼睛为什么会近视呢?
要了解眼睛为什么会近视,需要先看看哪些人容易近视:学生、文案、电脑操作者;再看看哪些人不容易近视:农民、牧人、司机,其中的规律是长期视近的人容易近视,长期视远的人不容易近视。
这不是废话吗?
不是废话,简单的事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近视是眼睛为了长期视近物而主动适应的结果。近视不是疾病,非但不是疾病,他反而体现了我们的眼睛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反倒是其神奇性,完美性的一种集中展现!
假如说眼睛不能做这种调整,那么长时间的视近物,就会令眼睛酸胀,会令人感觉痛苦。我们常说,有的孩子不爱学习,“一看书就头疼”,这还真不是比喻,而是有事实基础的,这孩子的视力一定很好,视近物的时间稍长一点,不但眼睛痛,甚至连带了头痛,这种头痛反过来又影响了他学习的兴趣。
所以,近视对于长期从事视近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大大缓解不适,有助于我们长时间伏案工作。
从眼睛的主动适应的原理可以看出,眼睛是可以自我调整的,那么近视就是可逆的。假如让一个学者改行去做牛仔,他的视力是可以慢慢恢复的,这也正是古人近视眼的问题,不那么突出的原因,古人没有眼镜来矫正视力,“近觑眼”只能挺着,在脱离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生活之后,视力自己慢慢在生活中恢复了正常。
而现在人们都认为:近视是一种疾病,近视的人是一个患者。这是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观念导致了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以推广眼保健操为甚。
几代人一直都在错误使用眼保健操所谓的眼保健操,就是通过用手指按摩眼部穴位来促进眼部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起到调节肌肉,改善眼部疲劳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
早在年,国家教委就进行了规定,小学生每天两次课间眼保健操。实际上,北京市年就开始推行眼保健操。
年距今也将近60年,好几代人了。
我上学的时候眼保健操也是必做的,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反正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过,操场上的大喇叭就开始播放眼保健操的音乐,然后一个底气十足,声音嘹亮的男中音响起:“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闭眼,第一节……”
多么熟悉的声音,一下子就回到了少年时代。半个世纪以来,他几乎陪伴了所有人的就学历程。
然而,一“然而”肯定就要坏事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我国得到广泛普及的眼保健操,却被用错了,一直被用错了。
不是说他没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是在使用的时间、使用的方法上错了,大错而特错了。
一个学生在两堂课的读书写字之后,眼睛正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为适应视近物,正在努力调整焦距。眼保健操就在这关键时刻助了一臂之力,帮助眼睛对焦距进行了调整,结果是:
——眼保健操不但没有预防近视,反而加速了近视!
眼保健操加速了近视?如果这是事实,那将十分令人震惊,因为眼保健操已经推行了50余年,经过了约十亿人的使用,并且现在仍有近亿的学生还在使用!
可惜,这就是事实,确定的事实。
眼保健操运用了中医的经络理论,可以说是一把好刀,可是好刀是用来切菜的,不是用来剁手的,而我们一直用它来剁手!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眼保健操应该是在长时间视远之后做,比如散步、骑车、郊游、体育课之后做,此时眼睛正努力调整焦距,以适应视远物,关键时刻助它一臂之力,才能抵抗近视,恢复视力。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错误的使用催生了一个近视眼的大国,没有人比眼保健操发明者本人坚持做操更执着的了,他成功地将近视提高到了度。
所谓“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挺遗憾的。
遗憾之余,我们看看能不能做一些有意义的、建设性的工作,看看视力是否可以恢复。
我们已经知道,近视是眼睛一种主动适应的结果,那么给他合适的条件,近视应该是可以矫正的。
先看一个故事:
有两个大学生都是三百度的近视眼。甲毕业后幸运地进机关做了文案,乙没有什么门路,碰壁多次以后,心灰意冷回乡务农,一次不小心碰碎了眼镜,也没有再配。五年以后,甲因为长期伏案工作,近视加深到了五百度,而乙,居然因祸得福,视力恢复到了基本正常。
这个故事说明,视力是完全可以恢复的,而且恢复的方法极其简单,就是两个字:“望远”。
古人云:“病之所来,病之所去”,怎么得的近视,就怎么把他送回去。近视是长期视近物的结果,如果有意识地改为长时间的望远物,眼睛自己就会调整焦距,视力自己就可以慢慢地恢复正常。
做一个望远的牧人可以矫正近视最简单最决绝的方法就是放弃现有的生活方式,摘掉眼镜去做一个没有视近工作的人。比如去做一个牧人,一个农人,或者有生活的来源,干脆做一个职业的旅行者,可以天天望远,不知不觉视力就恢复正常了。
可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近视,就完全改变人生的轨迹,似乎有点强人所难,在不改变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下,还有什么办法吗?
有,核心还是那两个字“望远”。
首先就是不要带足度数的眼镜,换一副比实际近视低一百度以上的才好。如果不开车,直接摘掉更好,这样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就得到了锻炼。
一有机会,就要使劲儿往远处看,这可能会使你呈现一副若有所思的深沉状,没有人知道,其实你只是在锻炼视力。如果眼睛望得酸了,证明有了效果,这时做做眼保健操效果会更好,哪怕只是简单的揉一揉,也有加快恢复视力的作用。
平时读书写字看手机看电脑,这些视近的,容易导致近视眼的行为,避免不了,就要努力把他们变成无害的,甚至有益的行为。
就是保持一种“看得见,看不清”的状态。
比如读书时就要摘掉眼镜,将书籍置于尽可能远的地方,使你看得懂文字的内容,但又看不清细节。实际上,连标点符号都得一清二楚,也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即使长时间读书,也不会加深近视,甚至如果距离保持得好,还会恢复视力。
没有比临睡前看手机看电脑更容易近视的了,因为这种眼睛高度紧张之后睡觉,眼睛有一夜的时间对焦距进行调整与固化,尤其是手机电脑的屏幕都存在我们注意不到的高频闪烁,对眼睛的刺激更大,这就更容易导致近视。
我们可以反着做,睡前以远距离、模糊的状态看半个小时的电视,频闪是中性的,不是近视的原因,距离太近才是原因,如果我们睡前以“看得见、看不清”的状态看半个小时的电视,然后再辅以一夜的睡眠,可以强化恢复的效果。
你还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借助治疗仪,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一个核心:在时间上,在强度上,让视远超过视近,从而慢慢恢复视力,至少让其不再发展。
恢复视力并不难,用老话说:“多往远处看,不要老盯着眼前”
至此,我们已经大致弄清了近视的来龙与去脉,其实近视对长期从事视近工作的人是一种保护。近视的人,长期读书写字不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而一个视力正常甚至眼花的人,如果长时间做视近的工作真的会引起头眼痛、头痛、恶心等症状,所以近视不完全是坏事,不必使其为洪水猛兽
眼睛是个神奇的器官,它的精致与巧妙令人叹为观止,通过我们对眼睛为什么会近视的解读,我们认识到了眼睛更为神奇的一面,那就是在功能上,眼睛居然还有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能力。
岂止是眼睛,我们的身体整体都有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虽然是从眼睛说起,但重点却不是他,而是我们要由此引出人体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人体自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