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视基本概念
l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的视物模糊;
l受遗传、环境因素综合影响,具有家族聚集性;
l看远处物体时视物模糊,近处视力正常;
l配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手术治疗。
(一)疾病定义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二)流行病学
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类最常见的眼科疾病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约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占总人口的22%)的1.5倍。
(三)疾病类型
近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类,分别依据近视度数、屈光成分和病程进展进行分类。
1.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
轻度近视:≤度(≤-3.00D)。
中度近视:度~度(-3.00D~-6.00D)。
高度近视:度(>-6.00D)。
2.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轴性近视:最常见,眼球前后径过长(即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而屈光力(即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的屈光性能)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导致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3.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D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较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患者除了远视力差之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二、病因
关于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一)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环境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者的近视发生率较高,这也是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叠加上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持续阅读时间过长、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二)诱发因素
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
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期近距离看电子屏幕也可能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三、症状
近视最为熟知的症状就是看近处基本正常,看远处视物模糊。随着近视度数增加,还会伴随一些其他视觉症状。
(一)典型症状
1.远视力减退
远视力减退,但近视力正常。看远处目标时常不自觉眯起眼睛。
2.视疲劳
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头痛等。
3.外斜视
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眼肌调节,导致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视或外斜视。
4.眼球改变
眼轴变长,表现为眼球突出。当眼球前后径过长,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5.眼底损害
多发生在高度近视,这类患者会有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
(二)伴随症状
当近视度数较高,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或当合并眼底损害时,可出现以下表现:
1.视物遮挡
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看东西可出现大片遮幕感。
2.视物变形
当病理性近视并发*斑变性,*斑出血或*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
3.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
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4.色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5.光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比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异常,也就是从强光环境进入暗处,眼睛很长时间不能看清物体,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夜盲。
6.对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可能视力下降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眼睛对平均亮度的区域辨别差别的能力严重下降。
7.飞蚊症
眼前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