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怎么恢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岁半女童双眼近视度这个毁眼睛 [复制链接]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2岁的女孩小曼(化名)的眼睛可就不那么“清澈”了……

一年前,小曼的妈妈发现自己的女儿总眯着眼睛,看人还总习惯皱着眉头……

最近小曼妈妈发现,自己女儿的情况愈发严重了,医院检查。这一查,令小曼妈妈大吃一惊!经过散瞳验光,小曼双眼竟近视了度!

经了解得知,原来小曼家里的长辈对孩子比较溺爱,为了哄孩子,家人从小曼1岁左右开始就给她看手机。每次小曼看手机时都特别安静,所以家人每次都让她看很长时间。

据医生介绍,小曼的近视不可逆转,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度数还会加深。

(案例来源:现代快报、人民日报)

手机等电子产品简直是宝妈奶爸们的“电子保姆”,也是公认的带娃神器和早教工具。

你想想,当自己忙、累、娃哭闹时,手机一登场,哭声秒停止。瞧瞧人家这“效率”,比你抱着娃逛破了鞋都好使。

可是,手机等电子产品,你要用好了是“哄娃神器”,用不好了那可就变成了「害娃利器」了!

那么,宝宝多大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如何戒掉孩子的“手机瘾”?接下来就让喵喵妈给我们分享一下她的妙招~

马杰喵喵妈

有着文艺细菌的中年少女,之前从事码字工作,现公司职员继续跟文字打交道。

(图片来源:enterdesk.org)

手机已成了家长随身携带的物品,也渐渐成了哄小屁孩的神器。

它成了家长们又爱又恨的物件。

爱的是瞬间能让熊孩子安静下来,家长忙里偷闲喘口气,宝宝们能乖乖吃顿饭。

恨的是手机在无意间已成为宝宝意外的元凶!

手机与娃共存已成不争的事实,说起我家宝宝,有时候也令人头痛。我家宝宝才一岁八个月,一见我拿手机就喊:

“妈妈,玩手机…妈妈,玩机(手机)”

“妹妹…妹妹…(想拿手机看照片)”

“爸爸…爸爸(视频通话后,然后就是玩手机)”

这三句话,就是我家宝宝想玩手机的诉求。

说起她想玩手机,其实也就是点开手机里的图片库、儿歌,翻自己照片、找儿歌软件看动画片。或者点开外婆手机看广场舞跟着扭。

但是近视遗传的风险存在,不得不让我警惕第三个“四眼”的出现。

手机一到她手里是抢不掉的,硬抢她会哭,你不给她也会哭。在咋样都嗷嗷大哭的情况下,只能妥协。

孩子还小,或许家长还能意识到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危害,刻意的控制时间。可稍微大点的孩子,家长就可能忽视了这个问题了。

朋友的孩子5岁,上幼儿园大班已经出现眼睛不适,去医院检查后不得不戴眼镜矫正。

原来,朋友家的孩子跟着爸爸早早的学会打王者荣耀、吃鸡之类的竞技类游戏,每天放学,大人拿着手机、小孩拿着平板一家人“吃鸡”。

在不知不觉中,每天一小时,长时间下来,孩子的视力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这些是身边的例子,网络上曝出因看手机把小孩落在车中、小孩洗澡游泳池死亡的事件比比皆是,手机的危害性不仅仅是视力,甚至生命。

宝宝多大可以玩手机、看电视?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

●18个月以下的宝宝,不适合使用电子产品;

●18-24个月的宝宝,家长应帮助宝宝选择看哪个节目,何时看,且要和宝宝一同观看,并给宝宝讲述其中的内容;

●2-5岁的宝宝,严格限制宝宝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可超过1小时。

如何戒掉孩子“手机瘾”?

(图片来源:网络)

一、家长以身作则,真正放下手机陪伴孩子

总是说高质量陪伴,其实孩子只需要你放下手中的手机,陪他们玩一会。

或者真正和家长参与到某项家务中。如:读绘本、一起整理孩子玩具、一起干简单家务都是不错的选择。

书籍其实可以让原本狭小的生活圈变得更广,我曾经给宝宝读过一本有火车情节的小册子,外婆带她出去玩,指着远处的火车问宝宝,“你看见远处的车没?”

宝宝可认真的看着远处,奶声奶气地说:“看见火车了”。其实一岁多小孩的视力还没达到那么远,火车的画面估计曾在她的脑海中有过印象。

二、多让宝宝感受生活

比如做饭的时候,可以让宝宝一起来摘豆角、摘菜。宝宝可能只能瞎抠、瞎掰,找到豆角里面她感兴趣的豆子或者豆皮,其中的乐趣家长永远体会不到。

做家务,像擦桌子、捡东西,这些宝宝们都特别乐意干的,让他们参与进来,有事干自然可以让宝宝的时间不那么无聊。

三、严控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孩子是需要规矩管束的,这样他们会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保证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把控力,建立一定的安全感。

虽然定着规矩,可是玩起来大人小孩都可能会忘了,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甚至起初给孩子定的规矩都太过宽松,让孩子一局一局玩下来逐渐拖延时间,最后规矩视若无睹,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电子产品并不是洪水猛兽,合理利用、善于控制时间也是可行的。

那么就得从立规矩开始,玩什么电子产品、多长时间、一一讲明,更重要的是在执行规矩阶段不能出现“放水”的情况,要不就像挖开一条沟的河堤,只要有豁口,水就会肆意。

四、孩子长时间不松手,直接拿走

这是下下策了,虽然会惹得孩子不高兴,但长痛不如短痛,狠狠心总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养成坏习惯。

小康君嘚吧嘚

感谢喵喵妈的分享~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养娃感悟、育儿经验、亲子教育、夫妻关系、产后恢复、新旧育儿观念等相关知识,欢迎来投稿呀~

稿件一经采纳,不仅能帮助百万宝妈奶爸,还有~元的稿费可以拿哦~

投稿邮箱是:arkbaby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