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理解平面镜成虚像。
教学准备:课件
教法:讲授法
一、激情导入、知识链接
观看视频:多媒体演示“水中的蜡烛在燃烧”、“猴子捞月”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平面镜
1、认识平面镜: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平面镜:表面是平的、光滑的反射面。
2、感受平面镜:
学生活动:用平面镜观察自己
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一个另外的“你”,镜子里的这个“人”就是你的像。
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的像在平面镜什么地方?
2、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3、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
4、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里的像在哪?平面镜里的像比物体大还是小?
(3)实验器材
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薄玻璃板、玻璃板支架、光屏、笔、直尺、火柴、一张白纸
(4)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思考1、实验中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思考2、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思考3、为什么要用刻度尺?
学生活动:小组实验探究
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交流讨论
1、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为什么要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厚的?
3、为什么玻璃板要垂直放置?
4、用光屏的目的是什么?
5、重复多做几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三)平面镜的作用:
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成像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
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本实验用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用的就是此法。
2、平面镜成像原理:
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分析可知:
①这三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由上可知: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学法指导:集体交流,答疑解惑,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必做题:
1、“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山峰在平静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倒影”,它是/p>
A.山的影子()
B.山的实像
C.山倒立的虚像
D.山正立的虚像
2、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AB
CD
4、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
5、下图中是四幅关于字母“F”经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作业:
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而形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_____
若小明同学身高1.5m,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m;像与他相距_____m;若他逐渐远离穿衣镜,那么镜中的像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③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成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成像、改变光路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了知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以前没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上这类探究实验课时要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课堂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