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ge_ala春水秋碧,巫峡艰险。诗人临江而立,望着江水流淌,心中百般惆怅。心有千千结,辗转反侧。却说相思,还念相思,这相思仿佛也有了形色,闻得到芳香的气息。一点点猜疑,一点点揣测,一点点欣喜,太思念一个人,仿佛也有了幻觉,“忽到窗前疑是君”。
而能有此心思的,必定是一个婉约如水的女子。
思念如潮,折一叶幻梦轻舟迎水而流。思绪缥缈,与水交融,盛开成相思之水上花。月色微凉,酩酊大醉,思极而梦。
他披着一程月色,悄悄度近她的窗台,静静地看熟睡的她。他的目光柔情,似晴天清风,轻抚伊人的脸颊,明媚微暖;似秋风静夜,漫山红叶,随风摇曳。
古寺中一点寂光,黑亮莹澈,点亮了她的黑暗,吹散了她的阴霾。他的眼睛倒映着全部的她。他的微笑,那样明亮,依然是印在她眉睫的那轮温暖。
他站在窗前,细细地读着她绽放在花笺上所有的思念。他的眼光停在窗前几上的绿绮琴上,心中涟漪着他她共鸣的曲子。
这美丽的女子常常在江南抚琴轻轻地唱,她知道他会在北方吹笛脉脉地和。清风无语拾暗香,惊起一树梅花屑。纷纷梅花雪飘扬,缠绵了一襟柔情。
珠帘动。她的心,开始摇曳。款款而来,她才想到他会从远远的街尾,缓缓地,缓缓地走来。那她是日夜思念的人儿啊!
无数个梦里,他就这么伫立在她窗前,轻柔地遥望着她,抚平她的不安,抹掉他的哀与愁。
枝头上的*莺在嘀嘀咕咕地唱着歌。随着她的脚步轻移,街上的桂花酒扑鼻而来,气味浓郁。未喝心已经醉了。珠帘响,清风微微。那梦中的脸几近清晰起来了。却,竟不是他。怎不是那日夜想念的他!怎不是那梦里千百回的他!
天已渐渐昏暗,*莺也不再啼鸣。那酒如同是凉开太久,散发出溢味。冷风灌进尘封已久的心房。寒从脚底升起。冷直周身,深入骨髓。
她想,也许是她在姻缘石前不够诚恳,上天才如此对待她。才让她跟他在梦中相见,才让她在现实中丢失了他。于是他们在各自的际遇中寻寻觅觅,各自行走,各自过着自己的人生。只是,也许他早已斩断了情丝,而她却始终未曾放下她的身影。
她为唯有枕着一奁梅花入眠,把洁净唯美的念想捎向北方。在相约的路上,执手相望,相视一笑,俯拾淡淡的香。
于是,她站在她的江南,远远地望着,念着,想着,梦着,有他的江南。但愿有来生一日,时光静好,与君语欢,看尽细水流年,相伴到老。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这句写得相当动人,色,嗅觉,感官仿佛都被调动起来,画面感很强。好一个思念的人儿!有句话说得好,多情总被无情伤,有情的人,总是更容易被别人搅乱心弦。这扰乱人心的事,也许不见得是什么大事,可能亦不会是情事,而这搅乱人心的人,也不见得是美人,也许亦不是为了情人。
后来纳兰容若把这句话融入一首诗里,“忽疑君到,漆灯风毡,痴数春星。”容若的忧愁很明朗,因为爱妻早逝,才有此感慨。但是对于卢仝而言,这相思是为什么呢?为了抛弃他的美人,还是为了那壮志未酬的心愿未了?也正因为这不解之谜,才给人遐想。
大家都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能遇到钟子期是他的幸运,是一件极难得的事情,钟子期染病去世后,俞伯牙摔琴,知音不在,弹与谁人听?苦的是卢仝并没有遇到钟子期这样的人,最后他只能“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现代的很多大家都认为卢仝是把壮志未酬的心愿寓情于这首诗中,借思念美人之情,抒发内心壮志未酬的不甘愿。“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音无知音”,他愁眉苦绪,拿出一把绿绮琴,调高弦音却发现无人能和。卢仝身处偏远旧地,自身清雅高洁,空有一身本领却无人能赏识。卢仝活得这一生,性格隐忍,喜欢静默寡淡,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喜爱风流。性格使然,他更喜欢将千头万绪寄托在这样的一首诗里,连气壮山河的壮志未酬之感都这样缠绵悱恻。
世人诟病于《有所思》的缠绵悱恻,七尺男儿为儿女私情所困,一生囹圄。但是这样看来,卢仝只是把壮志未酬的不甘愿寄情于思念美人间,如此想来,便不再忍心责怪这样一个多情的人。他只是一个未得宠幸的孩子,有点缠绵悱恻的小心思,因为不甘愿处于这样的状态,所以有了小小的抱怨。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透过这首卢仝的《有所思》,似乎看见一个愁肠百结的男人站在湘水畔,巫峡边,茕茕孑立。面对着一江碧水,森森花木哀哀长歌,他的深情悲戚,大有太白醉卧,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果然,他的辗转难断,却又应了那一句,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从字面意思来看,也许深厚的感情总是维持不久,太聪明的人把事情看得太透彻必然伤害自己。说的便是如此。任凭如何淡雅清高的人都会被情所困惑,矜持女子是也,七尺男儿更然。
情既伤人,情也动人。《有所思》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将相思之情写得有形有色,连香气也隐然鼻端了。还有那点揣测和欣喜,因为太思念一个人而出现的眼错幻觉:忽到窗前疑是君。然而他似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虽心有郁闷,但也寄望以后,不悲伤未来,但愿来生再缘聚。
往深处写,这首诗的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儿女间的小小的缠绵,更有壮志未酬的缺憾。那样渴望的事情却又那样地远不可及,想想便有了缺憾,有了遗憾。一个未能完成或无法完成的故事,看起来并不完美,但贵在这份精神!“缺憾的美好”便是这样的吧,那样带点遗憾的感情,仿佛也有了生命。
卢仝擅于杂言古体诗,文章大气,诗歌磊落,但是不管是文章还是诗歌,都隐隐带着空谷幽兰一般的清新隐逸。在这些文里,他精神里那种温暖却又疏离的感觉挥之不去。
诗句这种字面很像是女人抛弃男人,男人思念之的灰心丧气之语。实则这样的香草美人,更像是男人心头上摇曳的理想之花,摇摇欲坠。美人其实只是托言而已,男人心里什么都明白。
从屈原开始,香草美人便有了隐意,不再只代表娇滴滴让人心动的如花美人,更多的时候隐寓诗人们心里所托的对象。
唐代乐府诗的美可谓是浩瀚盛大,写诗作歌的人往往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后人难以企及。像相思就意味着肝肠寸断,美人如花隔云端。如果不仔细看,还真难以看出诗人的所托是何事何物。
所以如果从浅表来看,很难说这样的相思,究竟是为了离开的美人,还是为了那遥远的不可触及的男儿梦想。这也是世人诟病古体诗歌之处。
如果真的有时光机,可以让人回到大唐。也许在长安的大街上,在郊外的小酒肆里,会遇到很多言笑晏晏,温文尔雅的人,他们谦和恭敬,道德精湛,有“中隐”的观念,出尘但不出世。
这里面的人中可能就有卢仝。他自号玉川子,范阳人士,是诗歌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小时候在武山南麓的石榴寺读书,非常聪明,喜好文字,少年时代就博览群书。成年之后,他离开家,外出游历,在洛阳,嵩山,扬州等地方都曾隐居过,生活虽然清苦,却也安然自得,非常爱喝茶,是一位懂得享受生活之人。
但卢仝并不是安于现状之人,他品行高隐,有自己的抱负。他这一生,善于结交好友,韩愈,张籍,贾岛,孟郊都是他的好友。其实在古代,“中隐”并不总是等同于艰苦生活,不理朝中事。大部分“中隐”之人,都有着很大的抱负,可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卢仝便是这其中的一分子。他把自己的抱负机遇看作是隔云端的香草美人,渴望拥有,渴望美人到来,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他疑惑,美人啊,你究竟是怎么样想的呢,我这样思念你,甚至不再知晓暮雨朝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我想了你那么久,连梅花都开了,枝头伸到窗前,就会以为是你了。
可是,连梅花都开了,为什么你还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