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怎么恢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方提出建议不赞同怎么办学会这些说话艺术 [复制链接]

1#

这些年,我一直在学习不直接的否定。比如:如果提出的建议对方不同意,会说:“你的建议很不错/很有趣/值得考虑,但是……”,“但是”后面的是解释建议不能被采纳或者完全采纳的原因。有的时候,连“但是”都不说,直接接着说实际情况,让提建议的人明白为什么建议不可行。

作者:辛上邪

归根结底,说话前最好用脑子考虑考虑。如果不是为了激怒对方,一定要有话好好说

如果提出的观点对方不赞同,可以这样说,“这个观点很有新意/也是一个说法/我之前没有听说过,不过布朗教授的提出过一个观点是……可能也值得我们考虑。”这样的回答不会劈头盖脸地否定对方,却又同时说出来真正赞同的观点、意见,然而也不武断,会用“值得考虑”这类字样表达委婉的语气。

这种直接说事实,而非直接否定的好处之一是就事论事。倘若上来就说“你错了”,很容易转化成“我对你错”的争论,容易带情绪、偏离主题,最后让讨论变成双方各自“捍卫自己的意志”。

学会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对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家长指导孩子时,不要将家长自己带入。比如:

孩子没有写作业,家长提醒孩子“你抓紧写你的作业”,而非“你赶紧给我写作业”。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后给孩子励志,“如果你……就会更好”,而非“你要是不给我……我就把你……”。

孩子不写作业、行为举止不佳,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是他和作业、和坏习惯的矛盾。而家长一旦把自己带入,就变成了孩子和家长的矛盾。

和孩子聊天时更应如此——遇到家长认为不合适的观点、行为切忌激励否定、扣帽子、带入家长。“你这简直是胡说!你看看你每天都在想什么呢?这能有什么出息?你不给我好好上学,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是严厉版的,相对温和版的可能会是,“你这么想根本不对。也不好好动脑筋,对自己的事情一点都不上心。太让妈妈失望了。”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家家大概都有自己的版本。成人之间沟通也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无论什么心态,总是有意无意贬低对方。

“哎,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我告诉你怎么办。”

“你怎么连这个都想不到?这事儿应该……”

“你这么想不对!太狭隘了!这事儿要这么考虑。”

本来是好意,加了贬低别人的“前缀”,受助者接受了帮助也不会开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谁都不是全能,谁都有不懂不会不能没想到的事情,没有什么可贬低的。有的人贬低别人可能是为了抬高自己。其实再贬低别人,也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水平。把别人都贬到了灰堆里,自己就能洋洋得意地翘尾巴了?

还有的人喜欢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来批评对方,怎么猛烈怎么来,有时真是刻薄到“一撅头把对方的祖坟刨了”。对方已经脸如茄子、心如死灰了,该说还是说,一点也不在乎对方的感受。

为什么有人说话委婉,有人说话那么莽撞?究其原因,与同理心是否足够有很大关联。即是否能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感受。

“同理心”是个新名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想被断然否定,就不要去否定他人。如果不想被横挑鼻子竖挑眼,就不要去挑剔他人。如果不想被横加指责,就不要去指责他人。如果不想被妄加评论,就不要去随口评判他人。如果不想被指挥命令,就不要去指挥命令他人。如果不想被贬低,就不要去贬低他人。

相应的还有句古话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通俗地说,就是觉得这样对自己好,就这样对别人。如果喜欢获得尊重,就要尊重他人。如果喜欢获得友爱,就要对他人友爱。如果喜欢获得帮助,就要多助人。如果喜欢听顺气话,就对他人说话的时候也和蔼可亲。

归根结底,说话前最好用脑子考虑考虑。如果不是为了激怒对方,一定要有话好好说。

(原标题:如何说话别人更爱听)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